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生关于生就业指导工作网

生关于生就业指导工作网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5513 浏览:201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供求矛盾、教育结构性矛盾、人事体制矛盾、学生自身矛盾和区域发展的制约等因素。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高校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学生的职业、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以职业、就业、创业教育为主线,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基础,以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的的职业指导体系,将三业(职业、就业、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培养正确的职业观
1充分利用悠久的校史资源开展职业观教育
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新生发愤学习、努力成才的积极性。建立校史馆,把毕业生在全国各地不同岗位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科研成果用文字、照片、实物、录像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学校光荣传统和职业观的教育。请有成就的毕业生、企业的老总和劳模、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来校作报告,在全院学生中举办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开展职业观的讨论。
2把职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
将职业观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从新生入学起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第一讲就是“就业形势、观念转变与新的就业机会”,强调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必须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到中小企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安心一线,扎实工作。将“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在教学和专业实践中渗透职业观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专业讲职业,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习践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不断深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专门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学生即将毕业进入职场前,帮助他们做职业化的准备,包括:强化职业化意识,保持职业化心态,培养职业化行为,提高职业化技能等。
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业工作是学校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就业率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关系到社会对学院的评价,所以我们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将就业指导工作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树立“以知识奉献社会,以才干怎么写作人民”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开设就业指导课,如“求职材料的制作”、“求职礼仪的告诫”、“求职技巧”等;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采取分类、分层次、分步实施的方法,逐步实行全程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求职择业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早做准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使个人价值定位和理想的职业相一致,从而运用自身的实力、技巧和方法,展示自己,推荐自己,以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接纳和认可,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2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适应性调整
实行“学分制”培养模式,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比例,对各系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态教学改革给予充分的支持,各教研室早行动、早尝试,主动以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适应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学院的三赢。主动把就业和培养作为一一对应、互为因果的系统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用就业反馈的信息指导教学,增强和改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努力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与工作岗位“零试用期”的实用型学生。
3进行市场化和网络化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怎么写作体系
就业推荐工作就是引入市场营销理念策划、销售我们的“产品”,把“教育产品(学生)”推向市场、占领市场的过程。在就业推荐过程中,坚持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标准,探索并向用人单位推行“包退、包换、包稳定”的三包承诺。此外,我们应注重产品销售网络的建设,把构建毕业生就业关系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全院教职工及其社会关系的作用,以感情为纽带拓宽就业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关系网。还要加强“无形网络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及时全面地向毕业生发布各地就业信息,把毕业生就业推荐情况和个人求职材料登录上网向外推荐公布,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和选择提供便捷而高效的怎么写作,提高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学院应把就业工作的重心下移,以系为主体开展“线(专业)”和“点(学生)”的就业指导、推荐、管理工作,招就办作为宏观管理怎么写作部,重点加强“面(学院整体)”统筹协调,管理指导,整体怎么写作,对各系进行量化目标管理,每月以问卷和排行榜形式向全院师生公布各系各专业就业率的具体进展,在充分发挥系部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又提高院系两级团结协助、齐抓共管的合力。
4大力推进“无障碍就业”机制的实施进程
充分借助人才市场的相似度检测作用,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建议取消毕业生的户籍限制,实行免费提供就业怎么写作制度,建立并落实未就业登记制度,免费实行职业资格培训制度,鼓励毕业生灵活就业。
5积极推进就业评价系统的工作进程
制定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目前,武汉筹建的“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他们把就业率、就业缺口、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雇主满意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更科学地引导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学校的发展方向。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三培养创业意识,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
作为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在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给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自主创业是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创业者须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必备的创业素质。创业是一项千辛万苦的事业,是一项非常复杂、要求非常高的智能、体力的活动,所以创业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创业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等)、创业实践(确立目标、实施计划、发展壮大)等,给学生系统讲授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办企业的程序与条件等。对学生进行创业务实知识培训,开设包括经济学、财务会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学等课程,还要开一些技能技巧课程,介绍捕捉市场信息、筹集资金、联系客户、市场分析、实施经营战略等知识,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创业打好基础。
2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信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合法劳动,并取得一定的合法收入就是就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要拓宽思路,到机关事业单位是就业,去国有、股份制、外资企业是就业,到农村租块地经营是就业,在父母开的店里打工或自己开个杂货店也是就业。要根据社会现实确定自己的目标,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创业信心很重要,因为坚强的信念是力量的源泉,要坚信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能够实现,才会取得成功。
3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创业指导
直视训练学生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如训练学生读、写、说、吸收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眼界开阔、决断正确;开发有效的智力因素:观察力、预见力、洞察力、创造力等;锻炼有效的非智力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刻苦勤奋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等。进行创业个性化辅导,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自己适合做什么,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设计创业方案和项目,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效率高的项目,这些项目易操作,成功率高,例如日用小商品产销领域、怎么写作领域、旅游产品领域、环保领域等,还应教会学生做市场调查研究,学会用各种形式筹集资金。
4树立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把个性张扬和勤奋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学生敢冒风险、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像泉水那样破土涌出。
5建立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提供创业跟踪咨询和怎么写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怎么写作机构,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设立创业基金,用于创业指导、市场调查、信息交流等。加强创业信息化建设,从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创业信息。提供创业跟踪咨询和怎么写作,了解市场的状况、需求,及时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讨论,为创业提供优质怎么写作。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例如让学生入股校办企业,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掌握创业本领。
6通过多种渠道,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了解市场行情的能力,对社会和市场的了解越深入,对创业遇到的风险认识会越深刻;准备越充分,抗挫折能力会越强。还可利用检测期组织学生考察市场,开展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帮助学生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创业奠定基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可专门为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活动,在学生毕业前举办“创新杯”大赛,学生可将自己的小发明作为将来创业的起点,怎么写作社会。
职业、就业、创业教育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职业指导体系。“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学生中逐步形成。面对岗位特征鲜明的就业形势,高等院校应有备而来,主动积极地采取以准确的培养定位怎么写作就业,以内涵建设的方针推进就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拉动就业,以高技能人才的品牌实现就业,以产学结合的途径促进就业,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保障就业的强有力的措施,主动迎接社会的挑战,积极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