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试议衡阳市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和健康教育状况与对策大专

试议衡阳市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和健康教育状况与对策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10984 浏览:375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本文通过访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教育的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小组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体育教育的缺位、体育教育组织的匮乏、体育教育投入的不足、体育教育师资贫瘠等问题。提出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教师责任制、城乡体育课程因地制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宜等建议,同时国家政策的惠及与地方政府的扶持,也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希望与保证。保障留守儿童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公平原则、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留守儿童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妇联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研究表明,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共识。

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今天,这问题彰显突出。

1、体育教育概况

以按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教学活动落实者为“正常开课”,据调查开课率为68.2%,这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相差20%。以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为“实施教学大纲”的标准,据调查合格率则为16.7% 。而有的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体育与健康》课本,教师也没有《体育教学大纲》手册,说明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还很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案上体育课为“依教案教学”。调查结果显示依教案教学率仅20%左右,教风不严谨,随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客观因素。

2、学校体育教育师资及现状

按照师生比1:400计算,被调查的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农村基层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问题是很严重的,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仅占5%,中级和初级以下教师占95%。育教师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待遇较低,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教师队伍的落后也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瓶颈问题。

3、体育场地及器材缺乏

据调查,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紧张,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全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据调查,虽然有200米以上田径场的学校比例为35%,拥有足、篮、排球场地的学校比例达到67% ,但规格质量距标准场地相差很多。这说明场地、器材缺乏也制约着留守儿童的体育参与。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的爱抚。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四、从村留守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

1、家庭教育氛围较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有的写作技巧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对学生不能提供学习帮助,使孩子学习成绩滑坡。

2、校内管理缺失

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应试教育,由于学校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课程.加之小学领导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所以仅有的点点体育经费无法确保能够用于学校的体育教育.致使体育教学大纲及新体育课程标准形同虚设、学校体育课程名存实亡、课外体育活动或有或无、体育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其他科目教师。可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不仅在外部很少得到或得不到关注甚至在农村小学内部体育课也不及语数等其它应试科目光彩,使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必然享受不到处于边缘地位的体育教育。

3、体育教师流失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以中师为主,但这些体育教师还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轻教师不安心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而导致大量流失的缘故。专业的体育教师是成功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保障.而年轻教师大量流失的状况下现有的农村小学师资又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致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失去了重要支撑而无法得以真止落实到位导致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滞后于形势发展。

五、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职能,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应本着对留守儿童、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怎么写作职能,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全国亿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就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资金投入,为各级学校配齐、配足体育器械,并积极地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为留守儿童创造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2、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4、注重社区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农村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承担起重要的职责。首先要增设儿童体育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个锻炼和交流的空间,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另外要尽叫能组织些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比如社区内和社间的体育竟赛等等,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在社区中找到心理的慰藉和家庭般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女,2008.6.
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J].互联网:湖南在线,200

6.04.

[3]项乔荣.培养自锻习惯: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摘自:论文查重www.udooo.com

2003.
[4]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5]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

5.02.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3
[7]吴理财,杨振杰.关爱“空巢学生”,关爱农村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

5.04.

[8]邢云,朱德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反思与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

6.01.

[9]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