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古代文学 >简析语境“言外之意”修辞现象设计

简析语境“言外之意”修辞现象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23733 浏览:1069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言外之意”是古今汉语中普遍有着,且被广泛关注的一种修辞现象。“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在古今汉语各文体中都大量有着,其语料资源亦异常丰富。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探究,以先秦延续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且涉及众多领域,形成了深厚的论述积淀。然而,以国内外已有的探讨成果和相关探讨来看,以“言外之意”修辞现象为专门的探讨对象,并对其进行系统性探讨的著作还尚未出现。由此,“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探讨,虽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仍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和探讨空间的课题。本论文在借鉴已有探讨成果的基础上,以修辞学角度,以狭义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为探讨对象。即以表达者有此“言外之意”,而接受者也能恰切地理解的,且需要接受者思而得之的这部分内容为探讨对象。在探讨中,采取了“归纳法”、“诠释法”、“多学科结合和交融法”、“抽样调查法”等策略,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表达和理解贯通起来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论”部分,界定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概念,回溯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历史探究及国内外探讨近况,阐明了本论文的探讨对象、目的、策略及革新点等。其中,在探讨目的中,明确指出了本论文探讨的两个目的:一是探究“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得以有着的理据。二是探究“言外之意”修辞现象表达和理解的规律。本论文试图通过以上探究,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能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此外,还指出了本论文的三大革新点:第一,比较全面地探究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据。第二,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生成机制作了较为系统的浅析。第三,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体现类型作了概括,并对其理解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探究。第二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据探究”,以哲学、语言、文化、审美四个层面探讨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有着的必定性和必要性。首先,哲学中的“言意之辨”,指出了“言”与“意”之间是“不尽之尽”的联系。“言”、“意”这种联系为借助于“言”,以“言外”来传“意”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也指出了必定性。其次,审美层面中,对“韵外之致”的美学追求,以及汉文化中对委婉心理的推崇及对“具象托思”思维方式的青睐,为“言外之意”这种借助于相似度检测的“言”来传“意”,且有着含蓄蕴藉、余味曲包修辞效果的修辞现象的产生,指出了必定性和必要性。而语言学中所指出的:“能指”与“所指”的离合性,又为“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工具保障。第三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生成机制”,以语境、心理、逻辑及修辞活动主、受体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言外之意”的生成机制。认为在这四个因素中,语境因素是最基础和关键的因素;而修辞主体的主动性和修辞受体的能动性以及调用的相关心理因素或逻辑因素,都是“言外之意”修辞现象产生的必要性因素。并且认为“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产生,就是修辞主体为适应具体的“题旨”、适应具体的“情境”,而调用相关心理或逻辑因素,选择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结果。第四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类型及涉及因素浅析”,依据辞面和辞里在语言形式上连接方式的不同,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概括为三种类型:“重合包孕”式、“相交关涉”式、“相离牵引”式;并对各个类型所涉及的相关因素作了探讨,也就是具体探讨了各种类型的生成机制。第五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浅析”,以第四章所概括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类型为基础,以思维参与方式的角度,指出了:“言外之意”的理解历程就是推理历程。同时,依据推理实现方式的不同,将其理解概括为“显性推理”和“隐性推理”两个类别。在此基础上,详细浅析了影响这两种推理实现的因素。以而进一步指出:这些影响推理实现的因素,就是影响接受者与表达者语境互享的因素。接受者实现与表达者表达语境的互享,是实现理解的关键。强调指出,“言外之意”的理解历程,就是接受者通过“语境追加”来较大程度地实现与表达者语境互享的历程。认为影响“语境追加”实现的因素,即与“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及“个人能动性”有关。“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积累越丰厚,“个人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语境追加”也就越有可能,“言外之意”理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就是接受者调用“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的积累,发挥“个人能动性”,实现相应语境追加的历程;在“语境追加”的基础上,实现“言外之意”的理解。在第五章的浅析中,本论文提出了“语境追加”的概念。认为“言外之意”的理解历程是“语境追加”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较为详细地探究了影响“语境追加”的因素。总之,本论文的探究不仅浅析了“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理解的理由,解决了“为什么”的不足,还探究了怎样实现理解的策略,回答了“怎么样”的不足。这在“言语理解不足”探讨方面,相对于接受美学及关联论述侧重于解释理解实现的理由(即解释“为什么”的不足)而言,本论文的探究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和深化的。关键词:言外之意论文语境论文联想论文推理论文语境追加论文

    摘要7-9

    Abstract9-12

    第一章 引论12-32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作用12-14

    一、 选题缘由12

    二、 选题作用12-14

    (一) 论述方面的作用12-13

    (二) 实践方面的作用13-14

    第二节 “言外之意”的概念14-16

    第三节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相关探讨综述16-27

    一、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历史探讨16-21

    (一) “言意之辨”的影响16-17

    (二) “言外之意”探讨的历史回顾17-21

    二、 国内外探讨近况21-27

    第四节 本论文的探讨对象、目的、策略及革新点27-32

    一、 探讨对象27-28

    二、 探讨目的28

    三、 探讨策略28-29

    四、 革新点29-32

    第二章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据探究32-52

    第一节 哲学基础32-40

    一、 先秦时代的“言意之辨”32-38

    二、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38-40

    第二节 语言学基础40-42

    一、 “音义可分离性”41

    二、 “言意可分离性”41-42

    第三节 文化基础42-48

    一、 “具象托思”思维方式的影响42-45

    二、 委婉心理的推崇45-48

    第四节 审美基础48-52

    第三章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生成机制52-109

    第一节 语境因素52-66

    一、 语境的概念52-54

    二、 语境的作用54-57

    三、 以语境角度体现的“言外之意”57-66

    (一) 由社会文化背景体现的57-62

    (二) 由临时情景体现的62-64

    (三) 由上下文体现的64-66

    第二节 心理因素66-77

    一、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所涉及的心理因素66

    二、 以心理角度体现的“言外之意”66-77

    (一) 由“接近联想”体现的67-68

    (二) 由“相似联想”体现的68-71

    (三) 由“比较联想”体现的71-72

    (四) 由“联系联想”体现的72-77

    第三节 逻辑因素77-102

    一、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所涉及的逻辑类型78

    二、 “言外之意”在逻辑推理中的体现78-102

    (一) 与“演绎推理”有关的78-99

    (二) 与“归纳推理”有关的99-102

    第四节 修辞主体、修辞受体因素102-109

    一、 修辞主体的主动性102-105

    二、 修辞受体的能动性105-109

    (一) 知识积累触发理解的能动性106-107

    (二) 积极心态激发理解的能动性107-109

    第四章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类型与所涉及因素浅析109-181

    第一节 “重合包孕”式的类型及所涉及因素浅析109-122

    一、 “重合包孕”式的主要类型109-121

    (一) “以音传义”式110-112

    (二) “同形传义”式112-115

    (三) “比喻引申”式115-117

    (四) “情景依托”式117-119

    (五) “托物言志”式119-121

    二、 “重合包孕”式所涉及的相关因素121-122

    第二节 “相交关涉”式的类型及所涉及因素122-163

    一、 “相交关涉”式的主要类型122-162

    二、 “相关交涉”式所涉及的因素162-163

    第三节 “相离牵引”式的类型及所涉及因素163-181

    一、 “相离牵引”式的主要类型163-179

    二、 “相离牵引”式所涉及的相关因素179-181

    第五章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探究181-266

    第一节 “言外之意”理解的特点及所涉及的因素181-216

    一、 “言外之意”理解的推理性质182-185

    二、 “言外之意”理解中的推理类型185-215

    三、 “言外之意”理解所涉及的因素215-216

    第二节 “言外之意”理解与“语境追加”216-266

    一、 已有的相关探讨216-219

    二、 “语境追加”的内涵219-221

    三、 “语境追加”的类型221-228

    四、 “语境追加”的内容228-238

    五、 “语境追加”的实现历程238-257

    六、 “语境追加”的偏差与“言外之意”理解的失误257-266

    第六章 结语266-269

    附录:关于“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解的调查报告269-3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