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古代文学 >分析潜能回归本质试述激发创造潜能小结

分析潜能回归本质试述激发创造潜能小结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26739 浏览:1208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素描基础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出发,逐次分析学生能力缺失的症结所在。论证了观察感悟这一本质问题对于重塑学生的认知体系和提升表现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观察;感悟;观察角度
1005-5312(2013)18-0203-01

一、现状分析

(一)方向的偏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起,随着大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树立统一的选拔标准,艺术类的大学入学考试模式也日渐巩固。于是各种应试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标准的统摄之下,这样的培训大都以分数至上,竞相鼓吹和攀比升学率的不断标高,而逐渐忽略了标准之后最本质的艺术培养目标与方法。千万学子的才智与情商在如此的教育环境下被消磨于考题的类型应对以及所谓风格的表浅模仿等末节问题上。而最为根本的观察与感受能力不但没有得到锻炼与保护,反而被各种套路和模式日益钝化。

(二)思维习惯与表现手段的程式化

受以上各种因素影响,考前培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偏离,首先,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进大学之前的绘画经验与丰富的生活世界是完全脱节的。只要动手一画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重复。甚至有些学生几周课程下来,即使面对不同的写生对象也总是用几种相同的工具和材料。总是坐在同一个角度作画。总是采用横的构图。总是用同一种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即使面对不同的模特儿也只能按照人物的标准概念画出相同的形象来。在动手之前与描绘对象完全没有一个观察对话的过程。
其次,由于考前的训练长期关注的是如何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朝着标准化之下的画面效果而努力。因此,表现的套路和程式化问题非常突出。表现与观察感悟的内在联系在他们心中完全没有认识。体会不到表现与观察的必然联系。

(三)学习兴趣日益减退、创造潜能难以激发

在作品的形成过程中,对写生对象感受的缺失必然造成表现方式的单调与平庸,从而写生也只能变成对客观对象简单、机械的再现,过程与结果皆显得毫无创造性。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也势必受到影响,创造的潜能终将难以被激发。

二、对绘画基础认知的系统构建

针对以上分析,在绘画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认知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并让这个系统内部建立起一个清晰可信的逻辑关系。和其他绘画一样,写生作品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作者富有创造性的表达所带来的感动。而这种创造性之所以感动就在于他采用了最为有效、最为生动的表现手法,并以合理的视觉元素呈现出来。依此我们可将整个写生绘画的系统作以下线性的表述:观察感悟——表现形式的酝酿与尝试——构图、表现手法的尝试与选择,效果的预判——创造性的表达——作品的形成。

三、回归本质——观察感悟

因此当我们决心上好一门素描基础课时,首先要有一个前提概念的认识,即素描写生并不等于客观再现。作品的重要意在于它是对观察所获得感悟的一种表达。上课时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看”的问题,这是学生依赖程式作画所造成的诸多困境的一把钥匙。前面已讨论观察感悟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获得观察与感悟的经验呢?
教学实践:感悟的开启——观察角度
我们知道写生作品的创造性首先是由观察与感受而获得的。因为感受直接影响到表现的方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感而发”。观察的立足点即角度的不同将会直接导致感受的不同。我对形态的观察与感受。

(一)观察范围的拓宽与角度的提取

拓宽观察范围,尽可能收集、摆放更多更丰富的表现对象对于学生越过概念化的障碍,解决观察的麻木与作画的程式化是很有用的。一方面,写生对象的多样化会更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摆脱观察与思维的惰性。另一方面,面对陌生对象,在表现上马上会让学生之前的经验套路、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失灵。于是,学生必须睁大眼睛、认真观察、用心揣摩、在与对象的直观交流中获得感受。(而不是依赖概念)从而才能产生表达的,尝试更多新的表现方式。
实例一:陌生对象带动观察感受——石头、木头和破单车
我们所说的陌生对象并不是指不常见的东西,而是指那些司空见惯但却很少留心观察或是没有画过的东西。新鲜感可以带动观察的热情。面对不同的石头有的同学获得了坚硬刚直的认识、有的则是圆润平滑的认识。把一段木头劈开、有些同学感受到其纹理有如肌肉般的质感、有些同学感受到了其绵柔的特质。有些同学对末端撕裂部位的观察,感受到了如发丝般的形态特征。把旧单车拆解后堆放到一起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感受方向。这一切正如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的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的真实。

(二)人物特征与精神气质的感受

经历了上述课题之后,素描基础教学一般会进入人物写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观察感悟能力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面对的表现对象是更为复杂的人。人是有情感、有性格、有精神气质的,因此我们对对象的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形体、形态、比例、光影等可视因素的描摹上。人如河水洗石,气质、神态、源自内部思维力量的冲刷和熏陶,外部形体来自过往岁月的痕迹。因此,我们在观察感悟的引导上应该教学生多关注形神契合的那一部分。
实例二:“神”的感受——一个动态或一个眼神的提示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www.udooo.com

进入人物写生课题后我的教学思路采取的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反向过程。
这个过程首先是要对对象的神态、精神气质有一个直觉的整体感受。当然,因为人物性情的复杂性,所以观察也是要讲求方法的。它要求作者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平心静气的状态,然后才能在观察与揣摩中获得感悟。
其次是要根据对象的整体感受让模特儿摆出更为贴切、更能反映其内在特点的动态。这个环节对老师自身的认知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老师应将自己敏锐的感知通过模特儿的动态暗示出来。这也有助于带动他们的观察。
第三步就是要引导学生依据感受的结果在模特儿身上找到外化的形式。
综上所述,回归本质是要厘清“观察感悟”这一基本命题在基础写生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探寻写生过程中最为本质的表现依据。更为现实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摆脱程式与概念的束缚,以学会感受外部世界的丰富性带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其创造的潜在能量。
参考文献:
仇永波、马也编著.素描形式与语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
蒂尔·塞勒、克劳迪亚·贝笛著.赵琦、何积惠、周燕琼译.当代素描新概念训练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3]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4]冯峰、杨一丁、余迎、李致尧著.图像:叙述与再现.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