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生群体受教育权利保障

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生群体受教育权利保障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6167 浏览:189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利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够受教育的权利;一是受好的教育的权利。能够受教育的权利指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的权利,这是显性的受教育权,可以通过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而实现。受好的教育的权利指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受到的教育是适合儿童、令儿童满意、有利于个体全面成长的教育。这是隐性的受教育权,通常以学校为全力保障主体,通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落实和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而实现。但是,仅仅获得入学权还不够,不同群体的学生在学校内部是否获得了同等待遇呢?他们是否在接受适合自己的令人满意的教育?他们隐性受教育权利的保障状况如何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研究中不同学生群体的界定

我们将公立学校的学生划分为以下几个群体:择校生、流动人口子女、贫困生、学困生、主流群体。这几种划分方式是不排他的,即可能有的学生既属于贫困生,又属于学困生,以此类推。主流学生群体的学生指通过常规手续(如学区划分、电脑派位)入学,能轻松胜任学校中的各项活动,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家庭收入良好的学生。主流群体学生并不一定是某个学校人数最多的群体,因为据调查有很多公立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已占学校总人数的50%以上。另外,由于有专门的残障学校,且普通公立学校中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很少,本次研究中我们调查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智力正常的学生。

2.本研究中受教育权利的界定

本研究重点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内部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情况。根据尹力等学者的观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受教育的自由权;(2)受教育的要求权;(3)受教育的福利权。本研究认为学生在学校内部应该享有:(1)被学校主流文化认同、支持的权利;(2)在学校中有机会展示个人专长获得尊重与自信的权利;(3)要求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有利于其今后发展的权利;(4)要求学校的教育怎么写作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权利。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四类调查对象: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受教育权利的主体;家长——学生利益的代表者,通常比学生更关注长远利益;班主任——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人,能全面把握不同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状况,且他们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也反映了学校中大多数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态度;学校领导者——理解学校各项措施背后的出发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为自编的《不同学生群体在学校内部受教育权利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与学校文化的适应情况、学生在学校内部获得奖励或积极评价的机会、学校教育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校教育怎么写作是否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四个维度。本研究测试样本为来自重庆市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京市顺义区、延庆县,河北省枣强地区等区域的239所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这些区域既包括教育发达地区的远郊区县,也包括国家级贫困地区,以及我国的西部地区,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确定,研究共收回学生有效问卷15415份,家长有效问卷14431份,教师有效问卷3361份,所有问卷数据利用SPSS1

3.0软件进行处理。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不同学生群体比例概况

调查显示,按学生学业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统计,群体分布基本为正态分布。其中认为家庭经济收入在中下或更低水平的学生占18.9%,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中下或更低水平的占1

6.2%。

本次调查发现,电脑派位入学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37.6%,根据政策推优入学的学生占9.4%,这两项加起来共47%,择校生占41.9%,借读生(流动人口子女为主)比例占11.1%。也就是说,总体看只有不足一半的学生为常规途径入学,超过50%的学生在入学时进行了择校。从择校原因看,离家近是择校的首要因素,31.3%的家长给学生择校时把这一条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其次是教学质量,27.1%的家长主要考虑了这一问题。接下来的几个原因分别是学校风气好(12.4%),教学内容有特色(13%),办学理念好(5.8%),而对于收费多少的问题只有8%的家长把其当成了择校的主要因素。还有少量家长(2.4%)在择校时还重点关注了其他因素,如学生在校时间长,家长放心等。就近入学是我国儿童入学的基本政策,在这种政策下,“离家近”依然成为家长择校时考虑最多的因素,分析起来可能有三个原因:(1)流动人口子女在选择学校时首先考虑离家近的问题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减少交通、接送等的成本;(2)家长希望选择离家近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任意离家最近的学校,因此简单的就近入学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3)部分地区就近入学规划方案不合理,使得有些孩子明明身边有学校,却要去远处上学,家长为了孩子的利益,产生择校行为。

2.学生对学校氛围的感受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比较接受学校的文化氛围。84.6%的学生喜欢学校、学校的生活,78.8%的学生喜欢学校内的各种展示和布置,82.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78.1%的学生感觉教师在教学时会关注他们的生活。但调查也显示,51.3%的学生注意到班里总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高达72.1%的学生确信,上课时教师对班里的部分同学是不关注的。在同一次调查中,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同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发现教师会忽略班里的一些同学。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推测,在很多时候班里有一些学生是老师和同学共同忽视的,当我们特别提及他们的时候,他们才被想起。对家长的调查也显示,只有84.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获得了足够的尊重,而被尊重是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学业成绩都与学生是否喜欢学校生活、是否喜欢校园环境、是否感觉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及教师教学时是否关注学生生活显著相关,且均为负相关。另外,择校生和借读生更倾向于选择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不喜欢、不认同学校文化,且借读生比择校生在这方面的趋势更明显。数据说明,贫困生、学困生、借读生等学生群体在学校没有被有效接纳,没有获得足够的心理力量。

3.学生的发展愿望

大多数学生(71.9%)完成义务教育后希望进入高中学习,4.8%的学生希望进入职业学校,4.8%的学生准备直接工作挣钱,有其他选择的学生(如出国或管理家庭产业)占8%,目标盲目说不准的学生占11.4%。调查显示,学生和家长对家庭经济条件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感受与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发展预期显著相关。经济条件中等以上、学业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通常会选择义务教育完成后继续读高中,而家庭条件不太好或者自我感觉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会选择工作挣钱等。但是从地区来看,学生义务教育后的发展愿望并不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应。参与调查的几个地区中,顺义区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平谷和延庆其次,临桂和枣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从家长问卷统计结果看,希望孩子将来上高中的比例最高的是枣强,后面依次为延庆、顺义,据分析这与地区经济发展类型、高中入学的难易程度、高中后的发展预期、该地区其他可选择的发展途径等都有关系。

4.学生在学校的发展机会

调查显示,只有65.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有机会展示才华,69.6%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同学们喜欢的活动,71.2%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学生需求,在组织活动设计、问题决策时,会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想法。也就是说,七成的学生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重视,需求得到满足。但是,还有三成的学生不太满意。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问题的数据结果均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家境贫穷的学生去博物馆、公园等社会教育机构的机会少,参与学校文体活动时的装备、器材质量差,更容易感觉自己在学校中缺少机会获得承认,对学校各项活动的满意度也很低。而学校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导向也使得学业成绩成为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是否有机会展示才华的主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另外一个佐证是70.3%的学生认为上课时教师只关注学习中上等的同学。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中更关注考试为目标的知识学习,而对知识的社会价值、生活价值认识,以及对学生认识世界的视角方法的培养的意识都还不足。学校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提供课程,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要求。调查显示,只有53.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时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对于同样的问题也只有60.6%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时征求了全体学生意见。这说明,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很多学校不是看学生需要什么课程,更多的是看能开出什么课程,以应付上级的检查。显然,这样做不能全面实现校本课程的功能,使校本课程的价值部分缺失。学生在学校内得到各种奖励是对学生成长的认同,是学生获得发展的自信的基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调查显示,79.4%的学生认为非本地户口的同学在当选班干部、评选三好生等问题上与本地生没有差别,57.5%的学生表示学校中有些奖励是专为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立的,这两个数值都不高。同样的问题针对班主任进行调查时,两个数据也只达到87.4%和7

2.1%。这说明学校中确实缺少促进不同群体学生发展的奖励机制。

5.学校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育怎么写作
学校对学生心理、生活的辅导,对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其他基于学生和家长利益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水平也会影响不同群体学生教育需求的满足。调查显示,89.3%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的生活辅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导和心理辅导是学校所有任课教师的常规工作,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责。95.3%的教师会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建立与家长不同的沟通方式,81.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措施辅导不同生源家长如何教育学生。与之对应,81.1%的家长认为学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想法,86.3%的家长感觉和学校老师的沟通很方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83.9%的家长同意每次家长会后收获都很大。数据说明,学校努力做好家校沟通工作,但还需要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是否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上,87.8%的学校中层干部认为学校教育活动能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92.4%的中层干部认为学校活动能满足学困生的需求,95.1%的中层干部认同学校有系列措施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80.6%的中层干部认同学校努力采取措施为无法照顾子女的家庭提供帮助(如食堂、住宿、课后辅导)。同时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只有64.6%的家长同意学校活动满足了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只有67.6%的家长同意学校活动满足了贫困生的需求。这说明,学校确实在努力提高教育怎么写作质量,特别是满足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但是怎么写作效果还不能令家长满意。

三、 建议探讨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看到,不同群体学生在学校内部享受平等的、优质的、适宜的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社会角色的共识,大家都在为这一目标努力。
目前,划片入学、电脑派位的入学方式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教育需求。一半以上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通过各种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这既是对教育资源优化的促进,也是学生实现教育权利的诉求。我们可以放宽办学渠道,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教育,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同时引导教育资源产生特色分化,使学生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学校。我们认为,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是没有择校,而是全面择校,每个孩子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这才是学生受教育权利保障的体现。
其次,贫困生、学困生、流动人口子女等弱势群体在学校依然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本次研究中,针对学生有22个调查问题(不算基本情况部分),所有问题的结果都与学生的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学业成绩、学生生源)显著相关。特别是对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业成绩成显著负相关;同时,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业成绩之间也呈显著相关,很多学生是因为家庭贫困带来的学习资源匮乏和文化生活缺失而导致学业成绩低下。因此,政府在保证孩子免费入学的基础上,如果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再给予一些学习资源补助,比如发放免费的博物馆参观券、公园门票、图书馆阅览证或者一些儿童活动的免费入场券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困儿童与其他儿童间的文化生活差异。
再次,学校的教育怎么写作还不能针对教育对象进行特色化设计。校本课程是学校满校学生特殊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现有条件下仅靠一所学校从自身内部去培养校本课程师资、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是很困难的。教育部门应鼓励以地区为单位培养校本课程师资,使用校本课程资源。针对一门校本课程,一个地区培养一个或一组合适的课程师资,配备相应的课程资源(如教具、教材,某些特殊课程的固定场地等),然后由这些专业的教师到各校去上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教育需求的满足,又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还解决了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尹力.试析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研究,2001(5).
罗爽,苏金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权利意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教师,2009(5).
[3] 郭昕.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1).
(责任编辑张茂林)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