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广告设计 >民生立足当下言进展着眼民生看辉煌

民生立足当下言进展着眼民生看辉煌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4203 浏览:110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迎接十八大报道,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如何看待这10年?人民日报用10个字概括:“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成就与矛盾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10年,作为新闻人,我们记录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也记录了一张张生动的面孔。科学发展,富国强民,落到实处是老百姓的生活,我们的报道便从百姓的生活切入,通过一个个故事来加以展现。从6月初开始,《新闻联播》开始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及其子栏目《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民生系列》,预计播出总量达100多期,集中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及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以往的主题报道中,“重宏观说理,轻微观事实”、“重历史梳理,轻观照当下”、“重单向告知,轻受众体验”是普遍的做法。如何让报道符合当下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让受众最大限度地从报道中感受10年来国家发生的深刻变化?

一、全景展示,依托重大事件赢得百姓共鸣

回望十六大以来的10年,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场景?有哪些事件专属这不平凡的10年?你会用什么

源于:查抄袭率职称论文www.udooo.com

词语来形容这10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10年记忆”,但每个人的“10年记忆”里总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交集,那是属于中国人集体的“成就与辉煌”。
神九发射与航天成就、“蛟龙”7000米深潜与重大专项、高考改革、上合组织峰会及G20首脑会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陆家嘴论坛”(梳理金融改革新进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产业十年》(集中展示工业经济领域成就)以及香港回归15周年等等,这些事件都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烙下深刻的印迹。
除了10年记忆,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件我们同样关注,因为它们正在或即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掀起巨大的波澜。通过选取和报道这样的新闻事件,并通过精心解构和谋篇布局,折射和反映出国家近10年来的变化,也就是把宏观成就嵌入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6月4日,我国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以此份报告及其引起的国际关注为主要内容,我们推出了“资源能循环发展可持续”的报道,以报告解读为依托,以的新闻现场为切入,采访了俄通社、路透社、朝日新闻等国际媒体的记者和编辑,通过他们的感受来反映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决心和变化,然后结合记者在宁夏和浙江实地探访的案例,重点展示了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最新做法,最终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6月,是我国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深度下滑,密集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期。而这种逆经济势态采取的微调和预调恰恰是10年来保障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宝贵的经验。6月8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降低存贷款利率25个基点,我们就在这天推出了《宏观调控张弛有度 促经济健康发展》的报道,展示国家宏观调控最新动向的同时,将这10年来,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延续性的调控政策进行了综合分析,使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执政智慧等得以朴素体现。

二、微观刻画,关注民生折射国家发展

不可否认,电视新闻人关注民生,不仅要说制度,说政策,更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看得懂的事,说“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10年来,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农民不需要缴纳农业税了,孩子们的课本免费了,社会保障普及全民,人们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了,老百姓走向境外、走向世界越来越便捷了……10年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老百姓享受了更多的实惠,感受到了更大的尊严。
(一)三部门协同作战,小处入手,高处着眼,分别在微观领域的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选题策划
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和地方新闻部三部门协同作战,根据部门自身优势,从小处入手,着眼宏观,重点在教育均衡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文化惠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近10年我国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方面进行了细致报道。
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跟随父母从安徽老家到南京打工的牛梦元,如何在南京顺利升入中学的故事展示在了观众面前,这个外来务工家庭的悲欢离合不仅有现实意义,也因为体现了改革开放而带来的人物命运变迁,赋予了整篇报道以历史纵深感。一个个故事,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命运变化,10年的宏观成就变得微观可感,真实生动。
关注环保。新闻从中国治沙成就的宣传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获奖说起,记者深入到我国治沙重地——库布齐沙漠的腹地探访,找到了宣传片的主人公——在因逼退黄沙得到保护的学校里快乐读书的小朋友孙元,通过孙元求学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将国家治理荒漠化的成就体现出来,孩子质朴的语言和天真的笑脸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关注农业问题。《粮袋子的十年变迁》中通过山东武城农民李兴全家的粮袋子越来越多和城市居民晏大妈家的粮袋子越来越小两条主线,折射了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以及对居民生活、基本消费的普惠政策。
《均等化,全民共享文化阳光》的报道则关注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记者从山东莒县24岁的农村小伙程德平入手,讲述了他拍摄的照片居然挂在了中国美术馆这样的国家级艺术殿堂参加展出的故事,而第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就是这样一个为和程德平一样的农民兄弟提供艺术展示平台的展览,它体现了全社会正在努力营造文化上的均等公平,同时对我国农村书屋建设、国家广播电视建设、免费开放文化场所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梳理。
(二)地方新闻强化地域特色。同样反映民生,通过以不同地方百姓的生活转变来不同地区的鲜活经验
记者以青海玛多县黄河乡牧民达强和表弟龙本不同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变化,来凸显国家投入75亿巨资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成效,生动展现了三江源7年保护建设的科学实践。把牧民个体的命运变迁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执政为民、改进民生、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通过在铁西老工业区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工人李师傅来沈阳老工业区的10年变迁:10年来,国家批复的东北振兴等一个又一个区域发展规划带动了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发展成果惠及了像李师傅这样的广大基层群众。
贵州武陵山区农民吴江洪这几年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用他朴实话语说:一年几万元的纯收入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正是国家连片扶贫政策的实施,改变过去单一、短时解决温饱的“输血”式扶贫,通过科技支持,给农民一个稳定增收的优势产业,使得过去10年我国6000多万百姓实现自主脱贫。

三、全球视野,构建国家进步的时代坐标

主题报道的“全球化”,包含了两个概念:把报道的对象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考量;全球化的语境,让我们的报道不仅仅是给中国老百姓看的,而应该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这10年,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左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看待中国10年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评价和反映中国的发展必须要置于全球的背景下去考量。因此,坚持全球视野、国际化的表达是我们此次报道的另一要求。
(一)国际和国内的采访内容浑然一体,既有对国际机构权威人士的采访又有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发展的印迹
比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期间推出的“资源可循环,发展能持续”报道,就通过国际会议这个载体,采访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德,通过讲述一个在联合国“环发”大会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上做环境大使的女孩的自身感受,利用他们的语言和故事来折射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结合国内的调查,内外协调,使得节目一下子扩大了表现平台,起到了非常好的外宣作用。
在G20首脑峰会期间,我们推出了“走出国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报道,紧扣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发生的新变化,以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内容,以人民币周游世界为节目线索,以转动的地球为形式链接,组合了我台欧洲、非洲、亚太等多个记者站的报道能力,勾勒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图,让观众以一种直观、贯通全球的方式体会到中国国家地位的空前提升。
此次报道之所以能够大量使用世界各地的采访内容,得益于我台国际传播能力在近两年内急速提升,全球70多个记者站的采集能力为丰富我们的节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这样一种采集能力本身也是我国10年发展成就的一种体现。
(二)通过讲好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来加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把以“内宣”为指向的十八大报道拓展到全球传播中
在“外宣”的语境下和全球传播的视野中重新审视主题报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升我国新闻媒体在全球舆论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十八大”、“走基层”等主题报道通常都被置于传统的“内宣”语境——即它所指向的是国内受众,聚焦的是国内政治与社会议题,满足的是国内民众的诉求。对于已经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的中国而言,外国人最想看到的不只是对我国悠久和灿烂文化的华丽展示。他们更希望了解的是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更希望认识的是来自草根阶层的当代“公民英雄”。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都应当尊重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用“讲故事”这类具有普适性的手法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感染力,从而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因此,我们应当通过讲好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来加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这恰恰是把目前以“内宣”为指向的十八大报道拓展到全球传播的切入点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传播”与我们提倡的“民生视角”是不谋而合的。

(三)创新手段,电视直观化表达,让主题报道更好看

如何能让节目在视频、音效上获得抓人的效果?此次报道中,我们在电视直观化表达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在连片扶贫和三江源以及东北振兴的报道中使用了大量的过去视频和图片,对比当下,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大量使用群众的同期声和图示,利用数据对比,强调传播效果。
在宏观调控一集中,对于如何把中国经济冷热直观地表现给观众,我们与国家信息中心有关同志仔细研讨,将宏观经济预警机制形象地制作成了一只为中国经济量体温的温度计,观众从不同颜色区域上就能看懂中国经济运行的状况,这样的解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强化片中前后对比,在荒漠化治理一集中,我们找到了“环境大使”20年前参加可持续发展论坛时的发言视频,前后一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基本公共教育怎么写作一个都不少”中,片尾用电脑三维动画一气呵成,取代无效的资料画面和字版,形象诙谐、生动地展现了国家在教育领域即将实行的“民生新蓝图”,条理清晰地勾勒出国家政策的新走向,便于观众理解接受。
(作者单位: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赵曙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