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保险公司破产

保险公司破产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31824 浏览:1524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一般来讲,保险公司破产是由许多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破产案例的归纳分析,发现有一些原因起了主要作用,包括准备金不足、高风险投资、扩张速度过快、放松写作技巧控制、再保险的不当使用、缺乏良好的监管、欺诈及关联交易、巨灾或其他无法预料的索赔等。本文认为除“巨灾或其他无法预料的索赔”难以控制之外,其他几点都在经营者或者监督者可控范围以内,而保险公司破产的真正内在原因,是偏离了保险公司的原本宗旨,即不是以为客户提供损失分担为出发点,转而一味追求利益的经营方针是导致保险公司运作不良,乃至最终破产。
关键词保险公司,破产,保险监管

一、破产案例综述

保险是一种以经济保障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它通过对不确定时间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写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保险是以风险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作为转移各种风险的一种手段,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虽然保险公司经营的是承保风险,但是保险公司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通过设计各种产品,争夺占有市场,从而获取利润,而且保险公司同时也有着经营失败,最终破产清算的风险。
有统计显示,1978年~1994年,不到20年间全球共有648家保险公司破产。在保险业非常发达的美国,据保险评级机构A. M. Best在200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在1984年~1993年间破产的财产与意外险保险公司超过400家,1991年更是有65家寿险公司破产,46家财产与意外险保险公司破产。根据美国国家保险保障基金协会(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surance Guaranty Funds, NC IGF) 2002年公布的调查结果,1969年~2000年间由州保险保障协会支付给破产的财产与意外险保险公司的资金高达69亿美元。
在日本,1997年~2001年间有7家寿险公司破产。1997年4月 25日,总资产高达21674亿日元的日产生命保险公司宣告破产,成为日本寿险业战后50年以来的第一桩破产案;接下来1999年6月日本东邦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到2000年,第百生命、大正生命、总资产达35019亿日元的千代田生命和总资产达46099亿日元的协荣生命保险公司相继倒闭;2001年3月23日生命保险公司宣布破产,其破产前的总资产超过10000亿日元。
再看各国著名保险公司的破产个案,如1991年美国Executive寿险公司破产; 2001年3月,澳大利亚的HIH意外伤害和综合保险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同年6月,英国Independent保险公司进入临时清算程序;在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些著名金融机构如美林、摩根斯坦利、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等纷纷破产倒闭或寻求政府保护,引发股价暴跌,市场动荡,美国国际集团(AIG),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濒临破产,最后由美国政府出资相救。此后,荷兰最大的保险公司荷兰国际集团(ING)、日本大和生命等保险公司,也先后宣布需求政府破产保护或破产。

二、破产原因分析

准备金不足
保险是先向投保人收取保费,以将来的风险发生与否为条件向投保人进行赔偿给付的业务。由于将来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只能给予一定检测设计算保费,计提风险准备金。由于保险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导致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一些保险公司为增加市场份额,采取压低保费、提高佣金的手段开展业务,使保费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同时为应对股东压力为股东支付红利,保险公司只能挤占风险准备金维持经营,从而导致准备金不足,一旦遇到赔付高峰期就会引发保险公司破产。
根据保险评级机构A.M.Best在1999年刊登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1969年~1998年期间426家美国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是储备金不足(约34%);而根据该机构2002年6月公布的该报告的更新版指出,2000年~2001年间破产的60家公司有73%可归结为损失储备金不足。
高风险投资
投资收益和承保业务一样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支柱,由于保险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保费收入减少,所以近年来投资收益在保险公司的利润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投资活动对保险行业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保险公司的投资一方面成为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压力下重要的获利渠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如果投资收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亏损,将会直接导致保险公司的亏损甚至倒闭。比如美国Executive寿险公司在1974~1988年间利用美国垃圾债券市场高收益的机会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获得丰厚回报,其管理资产规模从第355位上升到第15位,一度达到员工盈利全美最高,资本收益率全美第三的水平。但是1989年7月~1990年12月间美国垃圾债券市场崩溃导致Executive寿险公司遭受巨额损失,在1991年4月被美国加州保险监管当局查封。另外日本寿险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投资债券、股票和不动产,随着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投资失败,1997年~2001年间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百生命、大正生命、千代田生命、协荣生命、生命7家寿险公司相继倒闭。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相对于银行、证券这些金融机构,美国的保险行业蒙受的损失相对较少,这是由于AIG就是因为采取相对激进的投资策略,在次贷支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持类债券上的大量投资蒙受了巨额亏损,最后不得不接受美国政府的接管以逃过破产的厄运。因此可见,激进的投资策略和对高风险金融产品的偏好是导致保险公司投资失败的元凶,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上应保持保守取向和风险回避以规避投资风险。
扩张速度过快
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加快发展,或进入新的市场,或开展新的业务,这些原本公司陌生的市场和业务的拓展使公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公司在快速扩张的阶段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同时新市场或新业务无法迅速为公司带来回报,极易造成资金压力,对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澳大利亚的HIH集团1995年4月并购了CIC公司,1996年6月并购了utilities公司,1999年1月又接手FAI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使HIH集团成为拥有17家子公司,业务遍及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的国际保险集团,保费收入列澳大利亚第2名。但是一系列急剧扩张也耗费了公司大量,公司资本金出现不足,直接导致2001年3月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高等法院宣布进行破产清算。放松写作技巧控制
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使用写作技巧机构,授予写作技巧机构本保险公司的名义开展承保、赔付业务,甚至安排分保的权力。由于写作技巧机构是按照业务量抽取佣金,受到监管的力度又小于保险公司,因此写作技巧机构有承保高风险业务以获取更多佣金的动力,如果保险公司不能对写作技巧机构进行很好的控制,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给公司造成损失。美国数家保险公司,包括Integrity保险公司的破产就是由于对其保险总写作技巧的控制宽松所导致的。
再保险的不当使用
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直接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来分散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对直接保险公司而言,当再保险费用较低的时候,将风险转给再保险公司是一项很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这能使一家保险公司以一定资本为基础,迅速增加账面资产。然而,如果遇到再保险公司破产或其它原因无法履约时,保险公司的债务将会迅速积累,而它只剩下有限的收入可用于赔偿(因为它已将许多保费收入转让给再保险公司),可能直接会导致保险公司破产。过度依赖再保险是Mission保险公司于1985年破产的主要因素。同样的,削弱再保险也是危险的,以Drake保险公司为例,该公司是英国二十大汽车保险公司之一,因保费过低和缺乏再保险于2000年破产。再保险不足或过度依赖都会引发风险,再保险不足时,直接保险公司承担了过多的风险;过度依赖时,如果再保险公司破产或其它原因不能履约将会给直接保险公司造成损失,实践证明,采用不当的再保险政策是造成众多非寿险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
缺乏良好的监管
监管制度的漏洞会产生问题。在美国,州与州之间的规定各不相同。比如,Transit Casualty所聘请的总写作技巧在开曼群岛同时经营一家不受监管的再保险公司,然而同时为两家保险公司操作业务会产生利益冲突。监管制度的变化也会引发破产。澳大利亚最近的立法已导致10家综合保险公司停业——这往往是破产的第一步。
关联交易与欺诈
采用关联交易及欺诈方式开展业务,已经背离了诚信的商业原则,这种方式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成功,但是一经发现必然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走向破产。如英国的Independent公司因经营过程中涉嫌欺诈和自我交易,于2001年被监管当局清算关闭。美国的Anglo-American公司首先利用超低吸收保费,然后以保费充作资本金设立了多家壳公司,通过构建各家关联公司间的虚拟保险合同将资金转入公司高管的个人腰包,这一手段最终被保险监管当局发现,公司以及相关人员受到惩处。
巨灾或其他无法预料的索赔
突发的单一事件会引发大量的索赔,美国世贸中心受袭事件是一个例子,9·11事件发生后,6.043亿美元的赔偿费用使日本大成火灾海上保险公司无力偿付,最终向法院提请破产保护。另一方面,破产也可能是由于同一原因引致大量索赔导致的。例子之一是石棉官司。从接触石棉到疾病发作的时间差比较长意味着保险公司不能准确估计目前及未来的总索赔额。与石棉疾病相关的索赔已迫使许多保险公司破产。
一般来讲,保险公司破产是由许多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破产案例的归纳分析,发现有一些原因起了主要作用,包括过度市场竞争、高风险投资、过度扩张、放松写作技巧控制、再保险的不当使用、缺乏良好的监管、欺诈及关联交易、巨灾或其他无法预料的索赔等。
从根源上看,除“巨灾或其他无法预料的索赔”难以控制之外,其他几点都在经营者或者监督者可控范围以内,那为什么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从最初保险业的萌芽,即由于航海的巨大风险,于是在古代地中海航行的商人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为了船、货共同安全而放弃货物所引起的损失由获益的各方共同分摊开始,到后来现代保险业逐渐在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形成,保险业的最大意义都在于出现损失时能为客户提供相应的赔偿。过后的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以及信用保险等都是在损失分摊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但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以后,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这项基本原理不断受到盈利压力的挑战。这样,在职业精神和现实压力之间,许多保险公司倒向了后者,为了占领市场,开始放宽自己的风险管理,为经营的恶化留下了隐患。比如,在传统的赔付型保险产品中,以降低承保条件来吸引客户,这就增添了保险公司赔付的几率。另外在非传统的投资型产品中,更是几乎完全偏离了损失分摊的原理,而是几乎是和股票、基金一样的纯投资型金融产品。为了吸引客户,保险公司只好不断提升许诺给客户的回报率。这样势必导致自身成本的急剧上升。为了兑现自己的许诺,保险公司只好降低投资的门槛,参与到回报丰厚但风险较高的领域。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一旦经营不善,就会蒙受巨大损失,破产可能也就随之而来,最终对客户的所有保障承诺也就化为泡影。这也正是许多人不信任保险公司,不愿购写保险的主要原因。
所以本文认为偏离了保险公司的原本宗旨,即不是以为客户提供损失分担为出发点,转而一味追求利益的经营方针是导致保险公司运作不良,最终破产的真正内在原因。

三、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应主要从两方面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以避免最坏结果的发生。
一是从保险公司内部自身做起。保险公司必须在追求盈利的同时严格的控制好自己产品的风险。比如传统的赔付型保险产品中,不能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随意的放宽承保条件。以人寿保险的健康保险为例,不能轻易的以增加可保疾病的种类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客户;这样在貌似满足了客户更多需求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自身的赔付风险,给自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己的经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果这样使自己的经营出现问题,那么给客户的承诺也就无法实施,表面上的更多的保障其实只是成了糊弄客户的噱头。另外在非传统的投资型产品中,更不能为了争夺客户,不断提高自己开出的回报率,加大自己的经营负担。这样往往最终形成一条恶性循环,产生上面已经阐述过的结果。因此控制自己产品的风险应当看作保险公司自身基本的责任,应该严格的遵循,不能在追求利益的压力面前一味让步,危机到自己的经营。
二是从外部监督来做。作为和银行、证券一起称作金融行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行业,其投资融资功能也应该合理的发挥。因此在这当中,监督机构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既不应该限制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又应该做必要的管制,不能让其本末倒置,一味在金融市场中追逐效益,却丢失了对其损失分担的基本功能的操守。在微观上,对在保险公司为了市场效益而降低了产品的风险控制,带来隐含危机的时候,监督机构应该严格审核,不让产品的质量随意下降。在宏观上,在保险资金的大量流向风险高领域时做好引导和监管工作,不能让客户为给自身提高保障而交付给保险公司的资金被滥用。
保险业作为为客户分摊损失而产生的行业,不像银行或者证券在根本上几乎可以为追求利润而不受任何职业道德的限制。保险公司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时时刻刻牢记自己为客户提供的保障承诺,将随时准备为客户提供承诺的赔付作为自己经营的第一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客户的信任,可以吸收到客户更多的资金,是自己的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的轨道中,这才是保证自己公司不断发展,远离破产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刘骏,世界各国应对保险公司破产之策,中国保险报,2010年8月25日,第005版
孙丽娟,保险公司破产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保险研究,2009年(6),67~74
[3] 王少群,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破产原因及对我过的启示,保险研究,2007(8),47~50
[4] 胡永红,从海外保险公司破产看保单救济,大众理财,2008(2),84~85
[5] 贝政新,陈作章,试论日本人寿保险公司破产原因,日本研究,2004(1),38~43
[6] 对构建和完善我国破产制度的若干建议——世界主要国家破产制度立法思想比较及其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2(12),67~72
[7] 尹秀艳,日本人寿保险公司相继破产的原因及走向,当代亚太,2002(2),35~3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