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高中班主任德育 >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性培养

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性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6392 浏览:212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及社会适应性程度对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及社会表现至关重要。文章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出发,根据调查结果呈现了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社会适应性
[作者简介]唐红娟(1977- ),女,陕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和实验心理。(陕西咸阳712000)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90-02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技术操作能力强、应用性较强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择业、就业也越来越受到国家与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阶段,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年龄大多还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其突出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学校不但要顺应社会培养目标,在培养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全面素质提升,尤其是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这不仅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人生价值和专业价值的实现也有深远影响。

一、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心理学解释

(一)自我价值感的心理学内涵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类能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人类独有的特性。在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的深入研究最早开始于詹姆斯,他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两部分。“客体我”指的是自我中被认同、被接受、被知觉的那一部分,扮演的是客体角色;“主体我”是执行思考、感受和认知客体功能的主体自我部分。自我价值感与“主体我”“客体我”密切相关。
持久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是个体在生活中,自我成分中的客体我对社会主体以及主体我的认知与评价,是一种正向的情感体验,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世界,影响着个体自我完善发展及人格建构,与自信、自爱、自尊紧密相连,与个体生存状态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心体验密不可分。总的来讲,自我价值感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影响深远,也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

(二)社会适应性的心理学解释

皮亚杰从生物学角度提出智慧的本质,认为那是一种适应,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内部自我调节系统做出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适应。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讲,社会适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对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2)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他人角色的适应;(3)对所从事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对一定社会环境中各种活动规范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获得;(4)心理适应,包括对社会现实存在、社会活动方式、社会角色行为方式的认可与接纳。
从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来看,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内心对社会现状较为接纳,能找着自身较为恰当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个人自身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与自身实际准备相匹配,并且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步骤,那么他们大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被社会认可的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单位,人际关系也能融洽处理,对自我的认可程度也较高,即为社会适应性良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自我价值感适当、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学生往往在生活和就业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方面表现优秀。因此,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的聚焦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现状及成因分析

根据各方面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现状不容乐观。高职学生普遍表现出自我认同感较差,自我评价较低,认为自己就是来混个文凭,以此对父母有个交代,对毕业的前景表现出悲观情绪;学生之间关系淡漠,交流单一,人际关系一般,学校归属感弱,社会认同感低,社会适应性现状不容乐观。归纳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入校时学习成绩较低

高职学校学生大多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不能上高中或不能上理想的高中,认为自己离上大学的目标太遥远而不得已选择上了高职。这些学生年龄大多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初期,认识问题较为肤浅,所以面对问题时容易有偏差。因中考成绩较差,大多学生自我评价偏低,较为自卑,对自我前途的认识也比较悲观。另外一些高中生源的学生大都是因为上不了大学且经过补习或补习无望而选择上高职,这些学生大多对自我的认同感较低,因为向上比较时,出于自我价值保护,他们在潜意识层面已把自己与中学时表现优秀的同学分离开来。这些学生表面上对许多事情包括他人的评价表现出无所谓,在外人看来,这些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不关心自己的成绩和表现,其实内心很希望得到周围的认可,但却被沉重的自卑感所压迫,因而学习、生活方面表现出冷淡、缺乏积极性。

(二)家庭条件方面的原因

高职的学生一般来自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家人送他们进高职学校的原因就是希望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在社会上立足。这样的期望让他们心理负担较重,家庭环境本身也就影响到了他们的自我评价,继而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

(三)高职院校的软硬件环境

高职院校的环境相比于本科院校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软硬件环境相比较于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对于在高职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较低,认知上容易出现偏差,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无法积极面对消极情绪。认知决定态度,而态度影响行为,这一切都导致他们在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认知表现不理想。

(四)社会评价的影响

社会对学历的评价及相应的工资待遇现实影响着学生的自我

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udooo.com

认知与评价,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取向,继而也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上与本科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相关社会机构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在户籍管理、人事档案及管理使用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许多地区对高职毕业生户籍和档案接收还有许多限制,如对非本地生源的毕业生不接受户口和档案等,而高职院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能否解决户籍、档案的问题是他们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同时,高职毕业生的薪资也远远低于本科生和研究生。面对这些现实,高职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值均较低,导致他们自卑感强重。
另外,还有一些现实因素无形中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比如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也给中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影响,导致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甚至硕士生也降低了相应的就业期望;最后,高职院校数量的快速膨胀,提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又相对大幅减少,就业竞争就显得更为激烈。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均有不利影响。

三、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培养策略

(一)加强专业前景教育、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大多数高职学生因受高考成绩所限而只能选择高职院校,还有不少成绩够三本的考生因家境原因退而求其次,选择填报了高职院校;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因信息闭塞,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前瞻性,填报的专业既谈不上理想,也不符合兴趣与爱好,导致他们在入学前,大多数学生对所选专业所知甚少,更谈不上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就需要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全面规范的入学教育和科学的专业化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专业学习生活,在各方面提升自我。准确定位人生,进一步增强自信,提高自我价值感。
同时,在专业前景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正轨后,通过专业基础课以及各项校内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认真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之路;在专业课和实习课程中认真落实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生产实践的热情,突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二)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期,有初中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高中毕业不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年期,生理心理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特点,一些学生虽然生理发展迅速并接近成熟,但心理发展滞后,情绪爆发力强,情绪自控能力弱,情绪不稳定,内心冲突大。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自我定位不当,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感强、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独立意识较强,不喜欢被父母和老师约束,但又不能自立,在经济上依赖于父母;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为社会不良因素所影响;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等。学校应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完善自我,培养他们正确合理的自我价值感,培养他们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三)针对专业特点,组织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分析我国及世界的现代经济发展现状和工业发展需求现状,我们发现,工人队伍非常需要技术过硬的有知识有文化的新鲜血液,所以,高职毕业生要想在职场中立足,一定要从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社会期待出发,凸显自身长项,立足实践能力培养与动手能力提升,为毕业后从事一线生产实践、基层组织管理等工作打好基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应该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多组织实践活动,多组织竞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性价比人才。比如纺织职业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以组织服装设计秀,举办设计大赛等;还可以与品牌服饰联系合作,派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师。

(四)毕业生就业前心理问题与培训

许多高职学生在就业心理状态与能力上有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1)自身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对薪资期望值过高;(2)职业观念陈旧,对家人、学校、用人单位依赖性强;(3)信息沟通不畅,知识、能力储备不足;(4)性格方面表现出优柔寡断;(5)有些人过于自信,有些人又盲目从众;(6)抗挫折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在专业素养准备和全面素养准备方面对学生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就业的准备,通过训练、模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增强他们成功就业的可能性,提升学生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6.
[3]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