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高中班主任 >巧用五个“教学机智” 彰显科学课堂活力学术

巧用五个“教学机智” 彰显科学课堂活力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32102 浏览:1456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迅速、敏捷、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灵活地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特殊心理能力。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是教师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更是教师面对特殊教学情景中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那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让科学课堂彰显生命活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情境,化“无序”为“有序”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爱冲动、偏激、恶作剧,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此时此刻,有的教师会马上停止原有的教学活动,及时批评个别学生,以便教学“正常”开展,这种处理方式有时未必理智。马克思·范梅男教授在他的著作《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中写道:“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大人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
有一次,我教三年级《 水和水蒸气 》一课时,刚走进教室,只见课堂闹哄哄的,学生嬉戏、追赶、谈笑。这时,如果教师用“高八度”声音严肃批评,虽可以立竿见影,但未免冷漠生硬,也影响了课堂气氛,如果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我的威信,于是我沉着冷静,巧设情境:我走到讲台前一声不吭地取了块抹布放到水槽里浸湿,然后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下“安静”二字,本来嘈杂的教室顿时静了下来,同学们都把目光聚焦在黑板上,有的小声议论:“‘安’字的点没了。”有的窃窃私语:“‘静’字也变模糊了。”过了一会儿,“安静”二字消失了,同学们感到很惊讶。我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就这样,我巧设情境,以“静”制“动”,化“无序”为“有序”,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科学教学内容上,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借机施教,化“意外”为“精彩”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的固定线路而没有的行程”。在这个动态的旅程中,课堂意外无处不在,对教师的挑战也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借机施教。例如,教学《 动物的卵 》一课。上课伊始,当学生欣赏课件播放的各种动物的卵之后,我问道:“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卵,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片刻后,许多同学都举起小手,而陈灿同学的眼睛却总是朝向墙壁,我提问陈灿同学,他立即站起来说:“壁虎。”引起哄堂大笑,“你们笑什么,墙壁上的确有壁虎呀。”陈灿同学坚持自己的说法。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下子沸腾起来,同学们的目光不住地搜寻壁虎的行踪。我想这课没法上了,应该怎样处理呢?我沉思了片刻,心想这也许是挑战我的教学智慧,何不“借机施教”,巧化“意外”呢?“谁能逮到壁虎?”话音刚落,只见陈灿同学跳出座位,挥起扫把往墙上一扫,壁虎立刻落地,他再往前一扑,逮着了壁虎。我连忙将壁虎暂时安放在昆虫盒里,说:“你们想观察壁虎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给你们10分钟时间观察,然后再互相讨论各自的观察结果。”(10分钟过去了)
师:“谁愿意将你的观察结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呢?”
生1:壁虎的头呈三角形,长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四只脚,身长大约10厘米,拖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2: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壁虎的尾巴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弃尾而逃,达到逃生的目的。不过不用担心,断掉的尾巴过不了几天便会再长出来。
生3:壁虎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药效全在尾部,可以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老人虚弱性喘咳等。
生4:我还知道吸盘、方便挂钩都是模仿壁虎的脚创造的。
生5:壁虎是一种有益的爬行动物,它专门吃蚊子、苍蝇和蛾类等昆虫,保护壁虎,可以消灭大量蚊蝇,防止疾病发生。
师:你们认为怎么处理今天逮到的壁虎?
生:应该放回大自然,让它捕捉更多的蚊子。
师:你们真有爱心,懂得关爱壁虎的生命,老师支持你们的做法。
师:壁虎是胎生还是卵生的?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或卵生)的?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将这只可爱的壁虎送回家。
一只可爱的壁虎不期而至,虽打乱了我的预期教学任务,但我及时捕捉“意外”资源,借机施教,衍生别样的“精彩”课堂。
3.正视错误,化“失误”为“顿悟”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学生无能,更不应数落学生先前的诸多不端行为。恰恰相反,教师要提供时机,创造条件,巧妙诱导,使学生及时纠正失误,帮助学生迂回前进,挽回尊严,找回自信,这是教学机智运用的最高境界。例如,在一次县级公开观摩教学上,我上《 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一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最后再将实验结果公布于众。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小组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4~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udooo.com

36克食盐,而第五小组溶解的食盐量却高达54克,实验数据反差极大,显然与事实不符,怎么办?是回避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还是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实证的过程?记得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既然是公开观摩课,应该体现真实性。
师:第五小组同学的实验数据和其他小组相差近20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算错了。
生:可能是食盐还没有完全溶解就拼命地往烧杯加食盐。
师:第五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操作实验的?
第五小组代表:先是放入3包盐,再放入3包,以为是比较食盐放入包数,后来才发现杯底还有很多食盐没有溶解。师:这种操作方法对吗?
生:不对,科学要讲究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GetFullDomain}

实事求是。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进步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请第五小组材料员领取食盐、烧杯、水再操作。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面对学生因一时冲动粗心而造成的错误,没有批评指责,而是用微笑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让他们及时找出失误原因,及时纠正错误,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4.因势利导,化“预设”为“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即使课前准备再充分,也很难“应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经验的积累也在变,需要教师用“心”领悟,捕捉课堂生成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例如,教学《 磁铁的相互作用 》一课,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了磁铁有南北极、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后,在巩固应用环节,我出示一根两端分别是红、白色但没有标明磁极的条形磁铁问学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判断这根条形磁铁的磁极吗?”一位学生反应特别快,高举小手,走到台前,我将手中的磁铁递给她,不料她没拿稳,磁铁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恰好断在红、白交界处。这位学生怕我责骂,低着头不吭声。我立刻从地上捡起摔断的两根磁铁,另一位学生叫起来:“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还是扔掉换一根磁铁再做实验吧。”其他同学也议论纷纷,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若有所思,何不因势利导,利用断了的磁铁探究一番呢。
师: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极分家,变成废品了?
生1:一根是南极,另一根是北极。
生2:因为断了,两根都没有磁极。
生3:两根磁铁都有南北极。
师:大家意见不统

一、怎么办?

生4:要通过实验验证。
师:请一位同学辨别断了的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这位学生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南极接近却相互排斥。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白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
生5:如果把断掉的两根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北极会变吗?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示。
(生:小心翼翼地将断开处接近,惊奇地发现两根磁铁又吸在一起了,又将标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分别接近断磁铁的两端,果然南北极不变。)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显而易见,科学课堂上的问题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则可遇不可求,教师要有善于捕捉问题生成的火眼金睛,顺势引导,让学生的学习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让课堂中的“插曲”演绎出精彩。
总之,教学机智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教师的风格与教学水平的成熟程度。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让我们怀揣一颗敏感而柔软的心,将科学课堂演绎成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凉风习习、时而浪花点点、时而激流澎湃、时而彰显活力的课堂。
(作者单位:古田县第二小学,福建 古田,3522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