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语文教学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靓丽风景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靓丽风景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18386 浏览:824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咀嚼、消化,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则要求对课文应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练。人们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的作用。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课前教师的读

在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做到反复朗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时代背景、思想感情;把握文本的写作精髓,表达方式;领悟人物精神,个性特点;抓住文本的“线”和“魂”。这些工作教师必须在课前完成。只有教师理解好了文本,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好好地理解文本。当然,也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提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二、课堂中学生的读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学生读的方式有很多,有齐读、自由读,有默读、朗读,有粗读、细读、浏览等。不管怎样读,都必须有效地读,读出收效,读出感受,读出积累,读出运用。怎样才能读好呢?

1.优化课堂结构,保证朗读时间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让学生在读中去自己感悟。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年级、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把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适量的朗读时间。朗读时,要让学生读完、读好,读得准确、扎实,切不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从而真正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

2.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朗读与理解分开进行,只有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如果只是朗读,根本没去理解,而想让学生读出感情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我在教学《庐山云雾》时,仅仅解决了几个不认识的字后,我就提出问题:“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景色美在何方,如何“美美地读”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毕竟能自悟自得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由此可见,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础,而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必须有机结合。又如,《观潮》一课中关于“潮来了”时的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可要求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同时让学生感悟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教师也可自己朗读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唤起对美的共鸣。

3.紧扣重点,品读深化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会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却没有真正达到读的效果。要想真正达到读的效果,有感情的品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有感情的品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处理将文章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这时的读已带有学生自己的个性,是学生个人感情的一种宣泄。如《井》一课中,在描写井水清这一特点时,作者是这样写的:“我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的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对“痴痴地”“一颗一颗的”“闪亮的”的理解去读,学生通过细细地品味、揣摩,再加上老师的提示与点拨,进一步感受出正是“一颗一颗”“闪亮”这两个词把井水的清表现出来了,而“痴痴地”则表现出作者看得投入专注。教师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去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个性朗读,形式多样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变换形式,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题目已散发出诗意,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采用“讲述型”朗读,让学生读得语调亲切自然,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动听;“描述型”朗读,读得语调轻快活泼,好像读儿歌一样,轻松俏皮;“抒情型”朗读,读得语调轻柔缓慢,好像读散文一样,充满幻想。另外,根据课文的不同,还可以采用教师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朗读。
新课标理念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创新又有效的朗读境界,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让朗读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张翼翔)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