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技术经济学 >试议探析经济视角下生态环境协调进展途径

试议探析经济视角下生态环境协调进展途径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5567 浏览:160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的不同和地方政府的调控政策不同,造成了无法有效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矛盾。而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就该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001-828X(2013)06-000-01
针对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矛盾问题,我们的国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念,充分调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离开这一前提和基础来发展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缘木求鱼。

1.生态环境是构成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构成地区生产力的重要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组成。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的。”而作为构成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既可以直接来自自然界,也可以间接来自自然界。经济活动中不能离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开发。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1)自然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
自然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这方面主要表现有:长三角地区:城市集群间互补合作。长三角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集吸引外资、对外投资、金融、贸易、物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外向型经济综合体。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经验表现在:地方政府联合推进形成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合作范围和培养共享市场、构建各自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既有区别又有联合。华北地区:内向竞争合作。东北地区:浅度竞争合作。华中地区:浅度互补型合作。华中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西部地区:由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进行制度导向合作。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是整体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经济方式粗放,市场化程度低。
(2)生态环境影响到地区产业布局和生产效率
生态环境提供了发展地区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农、林、牧、副、渔各行业的发展比例和重点;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影响交通运输业;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工业投资的重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和谐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事物内在的平衡,也要重视事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只要适度开发利用,及时补偿,在限度内使用,则可再生资源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人类可以循环使用。

二、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过度工业化和过度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迫于生活压力,部分贫穷落后地区的人民往往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消耗,资源利用率低,效益低下。同时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造成生态恶化。

源于:论文例文www.udooo.com

2.在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在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又要逐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既保持国民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又保证经济结构的提升;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出路

在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随着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打造生态保护和地方发展共赢的经济增长方式。

1.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国家应根据总体宏观战略,制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整体方针,完善体制,优化宏观控制,争取社会效益的长远发展。地方政府在大方针指引下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各项标准,使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加强环保体制建设。国家应监督地方政府,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标。

2.加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各地区加强对本地企业的环保监督检查。确立环保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各个行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地区环保标准,切实执行。同时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力。

3.运用经济、技术等调控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企业的内在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来控制企业的破坏行为,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消除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后遗症。

4.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高速发展的地区经济应当是绿色经济,地方政府应当努力构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大环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利用生态资源在一个度之内,不超过这个限度。这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来说,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四、结束语

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和支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环保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和谐双赢的整体。
参考文献:
王成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轻工设计,2011(02).
李苒.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D].2006.
[3]林琳.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0,33(02).
作者简介:顾 岩(1981-),女,毕业于青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士学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