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谈谈新闻发布会上提问技巧

谈谈新闻发布会上提问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27974 浏览:12999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闻发布会,是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记者不仅仅是发布会的受众,更重要的角色,是通过自身有价值的提问,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不夸张地说,一场新闻发布会相关的新闻报道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提问的水平和技巧。
如何在新闻发布会上获得提问机会,继而问得准、问得巧、问得别开生面?依托大量研究数据,并结合多年来参加全国新闻发布会,以及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经历,笔者认为,新闻发布会上,从会前准备,到获准提问,再到提问中的阐述、互动,以及提问后的追访,都有值得归纳的提问技巧。
会前准备要足
不打无准备之仗。按照常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可以领取相关资料,但如果仅从资料上找线索找理由,或者仅仅抱着“听”发布会的心态来参会,那么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就无从发挥,新闻报道就注定不会特别精彩。
央视名嘴王小丫,连续多年跑。在她的博客中,记录了每一年为总理新闻发布会获取提问机会所做的准备和努力。这些准备既包括理由收集、制作册子,也包括着装、占位等方面。
2006年3月14日,在温家宝总理最后加的两个理由中,王小丫被幸运点中提问,这是她连续6年跑以来,第一次被点中提问总理。她问了“今年人民币还会不会大幅升值”的理由,据说,这是她从大量网友理由中精选出来的言简意赅又关注度高的理由,总理微笑着作出直率而智慧的回答。
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一个是,她被点时,主持人原话是“第八排穿红衣服的那位女士”。由此推论,大型新闻发布会上,颜色靓丽的服装,是可以为记者加分,赢取主持人好感的。另一个是,业界普遍认为前排记者较容易获得提问机会,王小丫一般都早早进场,千方百计争取前排座位。2007年,她为了争取第三排正对主持人的一个座位,先是跟中新社摄影记者商量“挤一个位子”,后跟警卫“商量”,同行主动换到别处,她幸运获准坐下。
提问切口要小
十一届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说过,最怕记者理由切口过大,有的提问甚至是研讨会的题目,一上午也难说明白。
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新闻事件,甚至是一则段子、一句网友调侃。小切口的提问,既可以让发布会被问者准确理解意图、迅速做出回答,又能够起到带动现场气氛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3年3月6日,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凤凰卫视记者向发改委主任张平提问,核心主旨是“油价上调”,但从“大学生向发改委提出申请,要求公开涨价的依据”这样一个轻松且易传播的新闻事件开头,引发张平的高度关注以及现场众多同行的极大兴趣,被张平称为“很敏感的理由”,坦言“我想我的回答可能并不会使你满意或者说还有很多批评的意见”。
如果该理由换成“请张平主任就理顺能源资源机制理由作出解释”等一类中规中矩的表述,提问和回答效果会差很多。
临场发挥要巧
很多新闻发布会都有既定的模式,为了掌控发布会节奏,主办方甚至有事先安排的理由和准备提问的记者,这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而“安排”的理由,大多内容老套、空洞,信息量较少,对于一些核心理由或大众关心的理由浅尝辄止。这时候,如果记者抓住机会,在不影响发布会秩序的前提下临场发挥,不仅能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多数情况下也会赢得发言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技巧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人的尊重。
笔者认为,“追问”和“顺水推舟”,是临场发挥的两种技巧。比如在一些新闻发布会上,台上发言人就一个理由回答完毕,提问记者需要眼疾手快,可以迅速就关心的新闻点接着提问,这就涉及到一个细节:获得提问机会后,机灵的记者不会马上将麦克风交还工作人员,而是紧握手中,待发言人回答完毕,必要时继续追问。
另一种情况是,被问者在回答一个理由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牵出另一个大众关心的理由,心细的记者会敏锐捕捉,一旦获得提问机会,顺水推舟,将这个“设计外”的理由一问到底。
另外,在争取提问机会的时候,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楚天都市报一记者,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全程高举平板电脑,上书“提问”两个大字,虽未获主持人青睐,但吸引大量媒体同行的镜头和目光,记者本身的行为成了新闻,无形中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补充采访要快
新闻发布会上未尽兴,会后对发言人进行围堵补充式采访,是各家媒体的惯用采访技巧。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用,且有时非常好用,但要视场合、情况而定。
在一些通报性、辟谣性、调查回应性等类型的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一般有充分准备,谨言慎行,除去既定材料以外,不愿多说一个字。这时,记者应视具体情况,迅速判断有无可能会后围堵发言人进行追问。
如果在众媒体记者的包围中,发言人愿意开口说话,提问应注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要拖泥带水,理由也应以闭合式为主,便于发言人表态。
在2013年全国上,成都商报一女记者,因频频围堵部长采访,被冠以“拦部姐”称号。笔者认为,其做法是否妥当值得商榷,但这种采访方式和价值导向值得业界关注。
此外,新闻发布会上的记者提问还有几点值得注意:杜绝理由冗长,提问中心不明,甚至有卖弄、炫技之嫌;杜绝媚上、媚俗,大量涉及“感谢给提问机会”等溢美之词;杜绝提问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浪费宝贵时间和资源。
(楚天都市报)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