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金融市场 >我国储蓄国债发行不畅成因与改善对策大专

我国储蓄国债发行不畅成因与改善对策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16814 浏览:713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储蓄国债发行以来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居民投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储蓄国债的发行还面临诸多不足,亟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储蓄国债发行不畅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债发行;个人投资;金融产品
1007-4392(2012)02-0054-02
储蓄国债是指一国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国债品种。储蓄国债发行条件较为优惠,持有期限较长,虽然不可流通转让,但在支付一定罚息后可提前兑取。这样一种安全、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在近两年发行中。销售却始终频遭冷遇,2010年度,全国共发行储蓄国债11期,发行计划为1296.4亿元,各承销机构实际向社会发售59

2.83亿元。实际发售率45.7%,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一、储蓄国债发行不畅的原因分析

(一)居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变化对储蓄国债的发售产生重大影响

过去居民投资主要以储蓄、国债、股票及基金为主,投资渠道相对狭窄。随着2004年第一支理财产品的推出,投资者发现了新的投资渠道,近些年来股市的震荡,不仅动摇了投资者“储蓄偏好”,也促使群众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银行储蓄以及储蓄国债作为保值或理财的产品。资金实力较强的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了收益较高、稳定性较强的银行理财产品,20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08-2010年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则是很好的例证。

(二)对利润、效益的追逐促使银行挤占储蓄国债销售份额

居民储蓄存款是国债规模的内在因素,居民是国债认购的重要主体之一。基本反映了应债主体对债务的实际承受能力。多年来。我国高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成为了国债发行成功与否、顺利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实证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迄今,我国顺种发行了上万亿元的国债,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总体经济对国债的支撑能力增强,居民的应债能力也随之提高。银行理财产品是储蓄资金市场有效的泄水池。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存款份额将与存款挂钩的理财产品、信托,甚至货币基金等也都变身成为吸收大额存款的重要途径。另外,作为给出高收益率的代价,银行会要求客户购写该理财产品时,资金来源须“结构化”,除使用该行账户资金外,还得搭配拿出他行账户资金购写该产品。目前,理财产品的急速增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2010年末,人民币个人理财资金为1.5万亿元,比2009年末增长56%。人民币个人理财资金占储蓄存款比例从2006年末的0.75%提高到2010年末的4.94%。部分银行为获得更多储蓄存款市场份额而减少储蓄国债的销售,造成储蓄国债销售不畅。

(三)固有的承销方式压制了国债销售渠道的拓展

国债特别是储蓄国债采取由承销团成员按固定比例包销的方式发行,实际上与发行人之间构成了一种写卖契约关系,发行完毕后,承销商要独力承担销售、提前兑付、流动性等风险。这种发行模式加大了承销机构的负担,对承销商的积极性会造成一定的挫伤。同时各承销团成员的包销比例原则上保持不变,这就容易造成销售能力强的机构没有额度,销售能力弱的机构只有自我消化,占用了流动资金,压制国债销售渠道拓展。比如: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多、覆盖面广,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因承销比例低,获得的发行额度少,首日就将国债计划发售一空。实际上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国债发售推动力不强。反而是一些新兴的银行机构发售推动力更强,销售国债的积极性更高。

(四)储蓄国债的利率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储蓄国债的利率采取固定利率,按照单利计息,通常以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为基准。如果期限较长,固定利率债券在利率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将产生严重问题:利率上升导致投资者大量提前兑取,财政部(目前是承销银行)将面临着提前支付大量资金的压力,给财政资金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利率下降时,财政部则无法降低借债成本。另外,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固定利率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如果规定的利率过低,投资者就不会认购,而利率太高,财政部又承担了不必要的高成本。近些年我国储蓄国债滞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储蓄国债采用了固定利率。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的储蓄国债期限比较短,上述问题并不是很严重。若将来发行期限长的储蓄国债,上述问题则会非常严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购写国债是为了定期(如每年)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用于将来定期支出,但这类按期支付利息的收入型储蓄债券在我国尚不成熟。总之,投资者对于储蓄债券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国目前的储蓄债券品种单

一、无法有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

二、完善我国储蓄国债销售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储蓄国债宣传力度,提高储蓄国债认知度

一是各地财政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储蓄国债监管部门。应将当地各商业银行每期储蓄国债发行计划、发行时间及分配网点等信息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使广大居民能知道储蓄国债的发行条件、发行利率、发行数、发行要求以及购写时间、购写地点和购写方式。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储蓄国债咨询和制度,将咨询和电话在媒体上公布,认真受理群众,答复群众咨询。三是商业银行发行网点要严格按照储蓄国债发行文件要求,在发售柜台张贴“正在发行储蓄国债”或“储蓄国债发行完毕”的告示,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储蓄国债发行情况。四是加大储蓄国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建立储蓄国债“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储蓄国债、认识储蓄国债、购写储蓄国债。

(二)丰富国债品种,利率设计逐步实现市场化

鉴于当前理财产品超短期行为以及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考虑增加并扩大1年期短期品种的发行量比重,在利率确定方面,要注意与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低风险产品进行比较,对于储蓄国债在流动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劣势,应在收益方面给予适度的补偿,以增强吸引力。利率设计要合理公正,逐步实现市场化。国债利率的确定因素除了参考银行存款利率外,还应综合考虑利率发展趋势、资金市场供求状况、投资者偏好等因素。在经济繁荣期应适当提高利率水平,在萧条期应适当降低利率水平。短期国债可以采取固定利率,而中长期国债利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付息或还本时的利率与发行时的利率水平可能相差较大,可以探讨采取浮动利率方式发行储蓄国债的可能性,利率实行随行就市或一年一定,或者比照英美国家的一些做法,采用累进利率,给持有人一个可以预期的收益,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国家、投资者和代销机构因利率变动所产生的风险。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后,我国储蓄国债利率设计应在钉住储蓄存款利率的同时,也要参考国债的二级市场收益率。在赎回机制上,储蓄国债(电子式)可以继承目前储蓄国债采取的提前兑取分档计息的方式,但在条款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期权溢价的因素:也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储蓄国债的赎回处理方式,即持有期不满一年不付息,提前兑取需扣除后3个月的利息。

(三)准确定位储蓄国债的受众群体

目前,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33万亿,但考虑到财富的相对集中问题,其中只能有部分存款转化为储蓄国债的资金来源。由于大部分储蓄存款集中于中产阶级手中,这一阶层的投资理财知识相对较为丰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又相对较强,储蓄国债只会成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从这几年储蓄国债的销售情况来看,一些发达城市如深圳,储蓄国债销售业绩与财富含量相比很不成比例。相对而言中低收入群体的本金安全意识较高,对国债的认同感较强,应该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从区域上来看,储蓄国债的发售在坚持不放弃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售比重,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地区。须尽快弥补销售空白。

(四)改革储蓄国债发行方式,拓展储蓄国债发行渠道

目前储蓄国债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发行,承销机构包括各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但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却不在其中。使储蓄国债发行失去了半壁江山,造成储蓄国债的筹资功能受到限制。如果赋予农村信用社国债承销资格,可充分利用其网点多的特点和优势,将储蓄国债发行的触角延伸到农村腹地,清除发行“盲区”,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信用社营业收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以及国家广泛募集资金的多重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国家应改革和调整现有的国债市场参与资格。将农村信用社纳入国债承销体系,以充分利用其遍布各乡镇的营业网点优势,挖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满足广大农民的投资需要。二是将现行的承购包销模式改为代销模式,商业银行履行写作技巧职责,销售了多少,上划多少,未售出部分足额由财政部注销,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改善营销管理。借鉴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适当提高国债发行、兑付的手续费,对足额完成任务的柜台工作人员给予奖励,促使其更好地宣传和销售国债。此外。要积极开办二次写卖业务,利用柜台交易,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五)制定完善国债法规,稳步推进国债市场健康发展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管理委员会,具体实施对国债市场的政策研究、行政管理。同时必须尽快制定和颁布《国债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具体的发行、流通程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加以执行,才能更好保证国债市场的正常运行。
(责任编辑:刘伯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