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酒文化 >简析现代化冲击下民俗文化

简析现代化冲击下民俗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4833 浏览:162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民俗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存在、色彩各异的姿势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历史;以其独特个性,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实现各自理想的愿望。而今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渐行渐远,民俗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如何并行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新疆;民俗文化;传统;现代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新疆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从《阿凡提的故事》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新疆的美景和风情已然刻在众人的脑海里,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对这片热情的土地充满着无限向往。新疆如画的风景令他们着迷,新疆的风土人情更是令他们流连忘返。外来的朋友们对新疆的民俗感兴趣,并非仅仅是为了猎奇。一个民族的民俗实则是民族文化最根基、最深层的部分,它总是以原始、质朴、简单而又色彩纷呈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因如此,它的内在张力显得特别大,对其他民族人们的吸引力表现得更强烈。
有些现象也许我们常常会感到匪夷所思:为什么游者对乌鲁木齐的高楼大厦并不十分感兴趣现代化冲击下的民俗文化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而对那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民族歌舞、高空达瓦孜、民族饮食,甚至一些朴素的儿童游戏却兴趣盎然。
因为这些质朴的民俗活动里隐藏着一种特殊的东西,不同民族的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这一切,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深切,正所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语言在这里顿时失去了用武之地,再天才的诗人也无法传达出民俗的味道。
他民族的人们对新疆的民俗情有独钟,可我们自己呢?在新疆稍大一点的城市,能看见的所谓民族风格的建筑基本都是“新型”的,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周围算是最集中的了,记得有网友说那园顶有些象迪斯尼风格,但请仔细看那些现代意识极强的灯柱与环境是多么不协调,伊斯兰建筑下开个肯德基,这算什么民俗?库尔勒是巴音布鲁克蒙古自治州的中心城市,但唯一能反映民族风格的建筑便是新盖的州府大厦,据说那屋顶有王府风范。想在这里看到类似大理、丽江、凤凰、平遥等保留完整的文化古城是不可能的。新疆的经济发展日益提速,而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却姗姗来迟。
“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新疆”,这是我们常能听到的话。其实,到了以后你会发现,除了巴扎的工艺品和那个又翻修了的大清真寺外再无我们想象中的民俗可言,大片旧城建筑被拆,随处可见新城区规划广告,旧城原址破败不堪,无人修复。从高层的饭店向下看,你能找回一点曾是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中亚名城的影子吗?喀什噶尔的历史及文化又在哪里?喀什的建设思路在新疆极有代表性,民族的东西难道只能留下清真寺吗?不只如此,新疆的民族文化生活也在退化和变异,歌舞大都在饭店和剧场进行,现代的年轻人更祟尚西方文化,包括音像制品也是民间的少、通俗的多,他民族文化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如何发扬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如何保护地方特有的人文环境,值得思考。
试想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富足了,城市里高楼林立,却再也难见飞檐斗角、绿瓦红墙;我们热衷于圣诞节的雪夜,情人节的浪漫,却渐渐疏远淡忘了春节的爆竹,热闹的麻扎,古尔邦节的宰牲,草原上的“姑娘追”;我们陶醉在流行乐的嘈杂之中,却再也哼不出一句民族歌曲、舞不出一段民族舞蹈;我们的生活、思维、习俗都在迅速简单化,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厚重的玻璃欣赏我们过去的生活痕迹。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们可以说自己越来越前卫、越来越富有了吗?积木似的高层建筑的堆砌、玩具般的汽车魔鬼似的嘶鸣,彻底打破了古老的风俗文化,使深居在人们心底的一种古老的感受被一种强压进来的现代文明压制住了,痛苦而无法翻身。人们从前的那些民俗习惯逐渐成为了一个逐渐被风沙掩埋的亘古的传说。直到有一天,路人将它们发掘出来,才发觉这些如文物一样珍贵的传说,其实就是多年以前被我们所遗弃的。人们之所以流离失所,是因为心灵无根啊!判断一个民族属性最重要的方面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消弭了文化基因,这个民族的存在与否本身就成了理由。
形势已相当严峻了,或许我们身处庐山浑然不觉,认为一切变化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但请将您的眼光放高、放远、放深邃,您就可以看到我们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正在悄然谢幕。笔者是回族,从小到大却未在清真寺学过一天经堂语,也未曾参加过一次新疆回民族的大型活动。在填报民族成分的时候,你是维吾尔族,我是回族,他是汉族,大家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之外毫无二致。这诚然体现了我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精神,但民族平等并不等于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团结也不是民族同化。我们的政策和法律明确规定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护并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
在国外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做得比较成功的范例,那就是印度。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大国,有一百多个民族和四百多个部族。差不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种方言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印度在维持了社会基本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比较成功地保护了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使印度社会不仅是“人种博物馆”,还是“语言博物馆”。在印度的货币卢比上就印有十五种不同的语言文字。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印度俨然成为了“世界办公室”,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竞放异彩的大舞台。
民俗这一民间产物,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可见,民俗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它既是人们心灵、情感、精神、思想等内在素质,同时也体现在由这些素质外化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语言方式上,并且还包括了人们根据世代传承的技艺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及其物质产品。可见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外延广阔、底蕴深厚的概念,同时由于民俗本身的传承特点和区域局限,又使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守性和排外性。故而,如何把握好保护民俗与移风易俗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使我们既成为现代的人,能够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成果,又能够成为一个与区域特点相适应、与列祖列宗一脉相承的民俗的人,就成为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理由。谈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去研究一下民俗的传承方式。民俗是一套系统性的文化,在古代社会,民俗的传承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方式。这种文化的传承会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审美心理变化,也就造成了某种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缺失,而遗留下的经过了多次过滤。正因为民俗文化的系统性使它能够在各个方面支配人们的生活,只要社会没有发生重大变革,人们就完全可以从早上起床到夜晚睡觉都按照习惯性的常规来生活,这种常规就是习俗,不需要刻意提醒与启迪。人们从诞生到成年到婚姻到死亡,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套不同的仪式和礼节。在诞生礼仪中,我们有求子仪式与习俗、有孕期习俗、有临产习俗、最后还要庆贺生子。我们有一套男子弱冠、女子及笄的成年礼仪。在婚姻礼仪中,汉族人要经过相亲、迎娶、认姻亲几个阶段,少数民族亦同,甚至更为复杂。在丧葬礼仪中,我们对葬法、葬式都有严格的要求,是仰身葬、俯身葬还是屈肢葬,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些人生礼仪民俗,规范了人们一生中几个重要的点。在生产劳动、审美取向方面,民俗并没有产生一套科技体系和美学体系,但人们的春种秋收、起房建屋、纺纱织布无不受到民俗的支配,这种支配是技术性的,不需要去总结科学原理,人们只要按照世代传袭的模式去运作就可以了。这些传统技术确实存在着很多巧妙之处。比如在三千年前,秘鲁山区的印第安人就发明了培高田地的农业技术,虽然这一技术后来逐渐失传,并已在几百年前被人们遗忘,但现代科学家经过还原,惊喜地发现采用这种技术种出的作物比用价值昂贵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出来的作物还要大得多。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美国、印尼以及好几个拉美国家得到推广。这一事例生动地表明,尽管现代文明创造了无数奇迹,但即使在技术领域,我们仍然可以从传统那里,甚至是从已经失传的传统那里学到一些经验。而渗透到农业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中的审美取向,也是以传统、大众的审美习惯为视角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建筑和服饰方面往往会形成鲜明比照的地方特色的重要理由。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的宗旨就是未经过任何修饰、雕饰的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民俗是一种传承几千年的民间艺术,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民俗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保存自己独特风俗,乡土味十足,未经过任何修饰、雕饰。传统民俗的泛商业化倾向,将会败坏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精神内涵,原汁原味的独特文化一旦丢失,贻害无穷。就像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一样,必须有原生态水稻存在,否则各种杂交、转机将失去生命力。
我们既要认识到民俗对于民族未来的重要性以及它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历史的局限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日益频繁和深入,我们只有认清形势,既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又不断改革落后的陈规陋习,既努力发扬我们的民俗文化,又积极吸收各种文化的精髓,才能让现代化冲击下的民俗文化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我们的民俗文化伴随着我们的民族去经历一切风雨险阻,攀登一座座绝壁高峰,才能让二十一世纪成为民俗文化的现代振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