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管理 >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理由情境有效创设

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理由情境有效创设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5947 浏览:189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要通过“问题解决”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为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提供给学生,是一堆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要对号入座,不费脑力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对学生而言没有疑难,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决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真正对解决题起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东西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到题过程中。
数学存在的主要理由是解题,因此,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指一个人面临着某种他不认识的东西,而对这个东西他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而“问题解决”并不停止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致力于这样的思考:这些看上去并不联系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理论?这些事实是否能被纳入某个统一的数学结构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些特质性的东西。

一、原始性

即:问题源于生活或生产实际,不是空洞的人为制造的,而是要让学生感到可亲的,富有情境的。例如“设计租车方案”四年级学生去春游,请你按下列提供的素材确定一个最佳的租车方案。①大客车:限坐42人,每辆每天1000元,中巴车:限坐24人,每辆每天600。②成人27人,学生203人。学生面对这个原始的数学问题,他的思维就能与日常思维接轨或相匹配,由此激活学生已经形成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经验,策略、模式,这样学生就能更多地自如地产生出一个个想法,在这种广泛的迁移中,对数学问题就会有一种深入的感受与认识。

二、开放性

即: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方案,冲破每一问题都只有惟一的“标准”解法和惟一“标准”答案的传统观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及创造才能的开发是十分有利的。例如:要把40千克10%的盐水兑成20%的盐水,提供几种不同的方案。①加盐水不变,40×(1-10%)=36Kg,36÷(1-20%)=45kg,45-40=5kg;②减水盐不变,40×10%=4kg,4÷20%=20kg,40-20=20kg;③加盐减水,加4千克盐,去掉4千克水,盐水总量不变,还是40千克,浓度变成了20%。

三、发展性

即:问题并不一定找到满意答案时就结束,所寻求到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可以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并把问题的答案引向一般,以获得更多的东西,同时也预示着能引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教版第五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组题目:
1×8+1=□ 1×9+2=□ 12×8+2=□
12×9+3=□ 123×8+3=□ 123×9+4=□
教材要求就此结束,如果我们能通过计算,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猜想,就可以把这组题目向一般化推广,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关系,如果学生会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有规律的算式,其中到底有什么道理?那么通过探索,学生就会对运算有一种本质的领悟。

四、生成性

即: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释。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可创设下面的情境,出示一幅玩具图:汽车26元,熊猫32元,房子7元,飞机45元,娃娃17元小火车38元。你可以任选两件你最喜欢的玩具写,怎么写?需要查重?请列式计算。
故而,“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是指一般的常规性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性问题,开方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只有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这样才能实现少做题而多会解题,讲容易的题目以解决稍难的题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境问题”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
信念,经常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愉悦,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三、以案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案学法”,指通过一定案件情境设疑、引趣、启思,使学 生自主学法、学会学法,初步有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这个标题时,我采用的案例是:小张的父母早亡,被人合法收养着,后来养父母有了亲生儿子,就视小张为多余孩子,经常拳脚相加对待她,不让她上学,小张的养父母做法对吗?为什么?这样,利用鲜活的案例,调动学生思维,犹如吹进一缕清风,激活课堂气氛,吸引那些已经被“吓跑了”的和“思想开小差”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出新出奇,强化注意力

如用“导——求——读——问”式“三自一导”型教学法,教师设置情境和目标,引导学生解决某个问题,然后通过读书、思考,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还有哪些疑虑,并加以解决。例如教学“依法治国原则”时,先列举一些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治”代替“法治”现象的事例,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谈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使我国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学生的回答往往以偏概全,缺乏全面性和论证性,或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性或俗话连篇,缺乏理论性,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指出他们观点的毛病,接着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阐述的,学生带着一种差异感和求知欲去熟悉教材,注意力必然得到增强,认识也会更深刻。

五、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讨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糊涂认识。
要使讨论或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

六、引入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引入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使之与认知发生矛盾冲突,产生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根据北京的几次沙尘暴,谈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的教学策略,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我们只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磁场,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进而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供广阔的空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