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从文本入手,培养学生写作现场感查抄袭率

从文本入手,培养学生写作现场感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31 点赞:31717 浏览:1447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其实文言文课文是可以进行高低比较的,通过比较,吸取古人的长处,发现古人文章美中不足之处,从而使阅读思索得到拓展,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众所周知的《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宋人名篇,文言文经典中的经典,文字格局删无可删,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却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可以拿来进行比较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现场感。

一、《醉翁亭记》的现场感、代入感更强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文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因为范仲淹和欧阳修在进行立意时,都少不得以景色作为铺垫,描摹景色就少不得画面感。例如《岳阳楼记》里写晴朗时候的洞庭景色:“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月明之夜的景色:“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色彩分明,清晰,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能见度很高的洞庭春晨和春夜图。例如《醉翁亭记》里写山间四时景物:“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出一幅很鲜明的四季自然景物图,清楚得如挂在眼前的工笔山水画。
然而,画面感未必全等于现场感。二者虽然都讲究画面的明晰,线条轮廓的清晰,然而,现场感更讲究细节,尤其强调目击的质感,独特感。如果说《岳阳楼记》是一篇含有优美湖光山色的散文,那么《醉翁亭记》更像是一篇具有纪实采访色彩的新闻作品。
《岳阳楼记》具体描绘了洞庭湖上阴晴景物的变化,一者“满目萧然”,让人“感极而悲者矣”;一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让人“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描摹十分生动,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然而,仔细追究一下,发现这些都是对景物的高度概括,是从大而泛的角度进行观照。这种景物,放在洞庭湖亦可,放在鄱阳湖亦可,放在太湖、洪泽湖等地方亦未尝不可。范仲淹写此文时,并未有任何证据说明他曾亲临其境观察写作对象,而是可能根据自己所有的关于江湖的常识,以及他人对洞庭湖的讲述,然后运用自己高超的文字概括和描述能力,描出了这么一幅大而全的高度概括性的画面。虽然生动鲜明,但都是全景式的描摹,缺乏从此处到彼处,从一景到另一景的移动感。
《醉翁亭记》则不然,它不仅有全景式的观照,更有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写照,作者欧阳修似乎肩上扛了摄像机,带着我们沿着一条线路移动。这条线路如下。
首先是整体观照:“环滁”,环绕着滁州的周边环境,接下来是“西南”,镜头对准西南方向,然后在西南方向又一步精确化:琅琊。角度选准琅琊之后,我们随着作者的镜头螺旋式向上行:“山行六七里”——酿泉——峰回路转——醉翁亭。在用镜头搜寻醉翁的过程中,在作者有意识的引领下,我们也成了目击者,视角由整体而局部,由下而上,由外而内,而《岳阳楼记》缺乏这种纵深式的视角变化,给人以较笼统之感。
《醉翁亭记》多特写镜头,尤其多局部景物人物的特写镜头。《岳阳楼记》并非没有特写,特写镜头集中在阴晴两景,镂刻细致,但仍然是全景式、概括式,和《醉翁亭记》相比,就不免有点粗糙了。《醉翁亭记》的镜头几乎是从一个特写到另一个特写。从“环滁皆山也”到西南诸峰的特写,从酿泉的特写到醉翁亭的特写,从山间四时的特写到山间四季的特写,尤其有群体游乐活动的特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此一番描写可谓之“滁州市民登山图”,情状生动,群体的欢乐中有个体的表现,且有前有后,有歌咏,有休憩,有老有少,刻画如发丝之细,很像新闻作品中的关于群体活动场面的报道。而《岳阳楼记》关于人的活动较多作者想当然的味道,湖上活动无非“渔歌互答”,人物神态多囿于作者自己的感受:“感极而悲者也”,“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与以上那幅“滁州登山图”相比,较多主观主义色彩。
接下来关于群体游乐活动更为细致,很富有变化,有整体感:“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有整体中的错落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有声色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有串连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整体感、错落感、声色感、串连感……综合起来就是一种目击者才具备的质感,质感就是现场感。欧阳修这些亲历的镜头让每个读者都能成为目击者,参与者,也就是说,让每个读者有代入感,欧阳修登山,我们也登山;欧阳修与滁州市民同乐,我也同乐;我们醉也,我也醉也。读者自始至终参与其中。
《岳阳楼记》也有代入感,尤其是在阴晴景色变化中的人物感情变化,“阴风怒号”“虎啸猿啼”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中的“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读者观此景,能生此情,然而,范仲淹笔锋一转,拔高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地步,读者不免有些跟不上,读者的境界与范仲淹的境界有巨大的差距,圣贤的心灵世界,我们一下子是很难代入的。所以,《岳阳楼记》高尚,但很难代入,不易参与;《醉翁亭记》自然,虽有些颓废,但容易代入,容易与作者共鸣。

二、《醉翁亭记》转承相对比较自然

在分析现场感,代入感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结构,尤其是文章的起承转合。
《岳阳楼记》的结构应该是十分严密的,开篇少许交查抄袭率作缘由之后,马上进入人物对于湖光山色的观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而对于洞庭景色的观感,外分为“阴晴”,内分为“喜悲”。在此基础上收拢主线,归结到自己的抱负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十分紧凑,一气呵成。在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路途上,犹如平地拔起千仞高峰,急转直上,让人目不暇接,也有点喘不过气来。
《醉翁亭记》的布局不似《岳阳楼记》那般大开大收,纵横捭阖,却细水长流,步步纵深。《醉翁亭记》采取的是现场采访,用一个“也”字作为联系全文的关键枢纽,作者和读者,以及景色,文中的人物,都是一步步跟进,从群峰到琅琊,从琅琊到酿泉,到醉翁亭,到做亭人,到命名人,到滁州市民………最后到作者:醉翁欧阳修,如同剥笋一般一层层揭开,又好似庖丁解牛,顺着自然的结构行进,顺畅而不生硬,等到主人公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作者想要说的,想要表达的,我们都已经心照不宣了。
我个人认为,两种结构比较,《醉翁亭记》更加自然,《岳阳楼记》更为险峻。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是在不在现场的区别。地方官滕子京请范仲淹写文,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而范仲淹作为天下宰相,不可能就楼而写楼,就湖而写湖,肯定要表达他的从政心得和政治心态,这种写作动机决定了他是用洞庭的湖光山色去说他的话,指挥自然景物去听他的话,驱策山色,有豪杰景象;而欧阳修虽然也是为醉翁亭写记,但毕竟他在现场,在滁州为官,琅琊的山水在他心胸中泡得烂熟,可谓琅琊是山水版的欧阳修,欧阳修是人格版的琅琊,相看两不厌,写起来也就水融,更为贴切。
在不在现场,差别很大。

三、比较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调作文的现场感

将这两篇文言名篇进行比较,并不是一定要为古人评个高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不可撼动的千古至文,笔者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调作文的现场感。现场感来自于观察能力的高低,学生作文的通病之一就是看到优美的名家文字,喜欢套用搬用,用宽泛甚至笼统的视角来写作,使文字空而苍白。
范仲淹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和圣贤,在没有亲临洞庭湖的情况下(也有考据说,“岳阳楼记”并非范仲淹所作,此种学术范围类的探讨非本文所能涉及,故略而不论),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文字能力,高尚的精神境界,将不熟悉的景和胸中抱负完整地融为一体,但如果没有他那样的专业修养,而去模仿他这种写作套路,那是十分可笑的。因此,我喜欢学生学欧阳修,凭自己真实的观察,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凭自己独特的视角,写自己独特的感觉。这样的培训,对以后作文,乃至做人,乃至走入社会后做公司方案,做工作报告,都是有帮助。做任何文字,做任何方案,我们都要有现场感,代入感,然后才能用文字感动人,用产品吸引人。
责任编辑 黄日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