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三点变化”:高中语文新课改必由之路查抄袭率理工

“三点变化”:高中语文新课改必由之路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7872 浏览:249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困境”与契机同在。抓住当前机遇,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和优化教学环境。这“四点变化”是高中语文新课改得以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认识到这一点,对这次新课改的得失与成败便有了清醒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机制;教学环境;变化
2095-3089(2012)03-0054-02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仍普遍存在较大的困惑,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步步紧逼”,高中语文新课改下一步如何走?这是一个统领语文教学的大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直面并需要予以解决的紧迫的问题。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广大教师要放弃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变换思想方法,立足“四点变化”: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评价机制的完善和教学环境的优化。彻底杜绝为装点脸面“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努力突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争取早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具体包括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等,是教育功能的导向标。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高屋建瓴,彰显教学个性和风格,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寻找到一种人生能永久追求的乐趣和“安身立命”的家园。否则,就会在习以为常的不科学的教学中浑浑噩噩丧失自我立场,丧失学生立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快自身定位和角色转换:“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校制度的建设者、课程环境的开发者、自我更新的学习者。”
科学的教学观念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我们教师亟待澄清并明确一个核心观念问题:教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是只关注“分数”的功利教育还是应关注“人”的本真教育问题?这是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个“分水岭”。“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育的本体性,只重视教育的工具性”, 把学校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教学,教学变成了考试的名利场,这何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分数”转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冷漠自私,他们的幸福感从来都是通过残酷的竞争比较出来的,自己要成功首先得把别人“踩”下去。“承担改变命运功能的教育、强调输赢的教育、崇尚分数第一的教育,这与要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在教育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得到人格的完善,从根本上是矛盾的。” 所以,教师要时时强化深度反思的能力,要及时进行教学观念上的革命。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早些年,陶行知就提醒教育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

源于:论文例文www.udooo.com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师要牢记为学生怎么写作的宗旨,改变传统过时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握整体教学,注重生活的关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看似“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学生惑而不解,惑而不问,教学效果甚差,究其原因是教学方式陈旧,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应当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这样的教学改革才是根本性变革。” 教师目中有人,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主动探究,大胆表达。王旭明认为:“说到底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几个字,要教会学生表达……首先学会口头表达;学口头表达首先老师要从让学生大胆地张口开始。” 把他们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随之就热烈起来。有人说“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一场空”。难道课堂死气沉沉就好?让学生唱主角,使其潜能释放出来,既培养了自信,又锻炼了口才,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底色,这怎么能说成是“空”呢?难道让老师一个人唱独台戏就不“空”吗?殊不知,“教师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心理学家莱温语)“填鸭式和洗脑式教育最大之恶,是压制人的自由意识,阻碍自主能力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机制的完善

评价机制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和指南针,具有规范、激励、引领等导向作用。它往往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职业动力、地位、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教学评价的标准重定量(应试结果)而轻定性(学习过程),是当前新课改任务艰巨很难深入的最主要原因。“应试是一个历史积淀下来而深深植根于我们现实的问题,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走出它的阴影,谈何容易!不动‘应试’的手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他们接受新课程之新理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旦被卷入新课程的大潮中,只能被动地咸与维新,亦步亦趋地勉强跟着走,甚而至于有的只是新在文件上、总结中。”
在逐渐打破定量分析一元化格局的同时,我们要重视定性分析。不停追问“究竟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不断思考每堂课的教学的立意是否高深、构思是否新颖、方式是否正确、原则是否科学、手段是否多样、重难点是否突出、解析是否到位、语言是否恰当、安排是否周密、反馈是否及时、师生互动是否热烈等,这主要是定性的分析和原则的要求。在评判层面上,有谁评价?评价谁?怎样评价?这都是评价中具体操作的问题。评价主体多元化,师生都是评价主体,形成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和谐氛围;评价对象多元化,师生都是评价主体决定了师生也都是评价客体,有利于师生双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评价指标多样化、科学化,考试成绩、思维方式、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因素要综合起来进行考虑。逐步完善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规范教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