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械设工程 >> 机械科学与工程 >基于Pro/E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参数化设计

基于Pro/E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参数化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4998 浏览:1395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弧齿锥齿轮是机械传动系统中利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元件,具有传动效率高、传动平稳、承载能力强、噪声低等很多优点,已在很多机械领域代替直齿锥齿轮来传递相交轴之间的运动与动力。随着机器设备朝着高速、重载、性能可靠等方向进展,人们对弧齿锥齿轮传动性能和啮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弧齿锥齿轮设计历程繁杂,效率低,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由于齿轮类零件都具有相似的几何形状,探讨弧齿锥齿轮的三维参数化精确建模成为必要。通过为弧齿锥齿轮提供一种科学的、简便的三维参数化建模策略,使得弧齿锥齿轮的绘图工作能得到快速进行,同时也为其啮合仿真浅析打下基础。本论文以弧齿锥齿轮啮合原理和球面渐开线齿廓为论述基础。根据弧齿锥齿轮的几何参数的相互联系,建立弧齿锥齿轮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三维造型软件Pro/E,寻求一种操作方便、可用于浅析、精确的参数化建模策略,完成弧齿锥齿轮参数化造型。通过对弧齿锥齿轮参数化设计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计人员的繁重工作,提升了设计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为弧齿锥齿轮的计算机辅助浅析、辅助制造提供了可能。实现设计历程参数化能够避开设计工作人员手动查阅大量的参数,也避开了手工取点造型的复杂历程,可以将弧齿锥齿轮设计的工作人员以繁琐、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而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使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关键词:弧齿锥齿轮论文齿轮啮合原理论文球面渐开线论文参数化建模论文Pro/E论文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 绪论8-18

    1.1 选题的目的和作用8-10

    1.2 课题探讨背景10-15

    1.2.1 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的进展历史和国内外探讨近况11-13

    1.2.2 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加工机床的进展13-14

    1.2.3 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动力学探讨的进展历史14-15

    1.3 三维 CAD 技术进展史15-17

    1.3.1 国内外三维 CAD 技术进展15-16

    1.3.2 三维 CAD 软件在齿轮方面的运用16-17

    1.4 课题的探讨内容17-18

    第二章 弧齿锥齿轮的啮合论述与切齿加工18-36

    2.1 弧齿锥齿轮的分类18-21

    2.1.1 按齿面节线划分18-19

    2.1.2 按锥齿轮轴线相对位置联系划分19-20

    2.1.3 按齿高分类20-21

    2.2 弧齿锥齿轮各部分名称与代号21-26

    2.2.1 锥齿轮的五个锥面和四个角22-23

    2.2.2 轮齿各要素名称23-25

    2.2.3 锥齿轮主要代号与名称25-26

    2.3 弧齿锥齿轮的切齿原理和策略26-35

    2.3.1 圆弧齿锥齿轮的切齿原理26-30

    2.3.2 弧齿锥齿轮的切齿策略30-35

    2.4 本章总结35-36

    第三章 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数学模型的建立36-48

    3.1 球面渐开线形成原理及特性36-39

    3.1.1 球面渐开线形成原理37-38

    3.1.2 球面渐开线特性38-39

    3.2 球面渐开线方程推导39-40

    3.3 球面渐开线数学模型40-41

    3.4 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副的设计41-46

    3.4.1 弧齿锥齿轮的主要几何参数初算41-45

    3.4.2 弧齿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45-46

    3.5 本章总结46-48

    第四章 基于 Pro/E 的弧齿锥齿轮的三维参数化建模48-66

    4.1 Pro/E 三维软件介绍48-50

    4.1.1 Pro/E 的主要特性48-49

    4.1.2 Pro/E 参数化设计概念49-50

    4.1.3 参数化设计的作用50

    4.2 弧齿锥齿轮的参数化建模50-64

    4.2.1 格里森制弧齿锥齿轮的建模浅析50-51

    4.2.2 弧齿锥齿轮的三维建模设计参数51

    4.2.3 弧齿锥齿轮的建模历程51-64

    4.3 虚拟装配64-65

    4.4 本章总结65-66

    第五章 Pro/E 二次开发66-72

    5.1 引言66

    5.2 开发工具66-67

    5.3 Pro/E 的二次开发策略67-72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2-73

    6.1 全文总结72

    6.2 展望与不足72-7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