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教育法学 >试谈湖心亭《湖心亭看雪》教学应注意几个理由

试谈湖心亭《湖心亭看雪》教学应注意几个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27164 浏览:1210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来说,学习上无疑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三位一体的关系,品味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受偶遇知己的慰藉之情。
关键词:历史背景;和谐之美;偶遇知己;慰藉
中图分类号:G623.41
张岱是明晚期成就极高的散文家,《湖心亭看雪》便是其令世人爱不释手的代表之作,它就像一杯清茶,飘散着淡淡的幽香,让读者的心灵悠远而沉静。但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来说,由于没有积淀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学习这篇佳作无疑存在相当的难度。因此,教学本文时,教师必须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历史背景的交待

中国古代封建文人,多有自命清高的特点,无论怎样窘困,他们总是坚守自我高洁傲岸的操守,他们特殊的个人经历和超然的精神世界不为世俗理解,他们又不愿与世俗为伍,于是就借助文学作品含蓄地表达出来。
张岱就是这类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生活在明晚期,出生于官宦之家,明灭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作为明朝的遗民,他怀念明朝之皇恩,追忆昔日之繁华,故国之思是他这一时期思想的主旋律。
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一时代背景,就可以沿着作家的思想轨迹走进他的内心,以作家的视角去看雪,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文中“崇贞五年”很有意思,身在清朝却用明朝纪年标志,故国之情不言而喻。“人鸟声俱绝”的“绝”更传达出作家内心孤寂森然的寒意。

二、叙事写景的作用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叙事用笔简省,有时甚至惜墨如金,文中仅用“崇贞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絮一小船,拥毳毛炉火独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下船”交待游踪,所以叙事只是本文行踪线索。
景物描写作为游记的重点已是中国古代作家达成的共识,本文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将宇宙的寥阔与个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景中含情正是本文的亮点。
本文叙事写景只是作家抒发情感的基础和所借助的手段,只有抒情才是作家写作的真正意图。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作家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中国画的技法,点线结合,将西湖雪景描绘得诗意盎然,“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简约凝炼,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给人若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上下一白”可见天地一色让人不免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深沉感慨,这种空灵悠远的艺术境界正是诗人独立世外的真实写照,这种人与自然精神的统一和谐,将作家超然脱俗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偶遇知己的慰藉

明朝灭亡以后,作家一直隐居山中,不愿出仕,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知音难觅,所以作家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这次偶遇自然会激起思想的涟漪,带给他从未有过的慰藉,也许看过太多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诗人即便在偶遇知音时看似表现得很淡定,都是借他人的言行含蓄表达“见余大喜”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遥相呼应,以二人之神态表现出来的惊喜,实则为作者之惊喜。“湖中焉有此人”,这一惊叹借二人口表达自己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之心声。“拉余同饮”更是对“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初相识”的最好诠释。这种偶逢知己之乐给作家冷寂的心带来温暖的阳光。“强饮三大白”的“强”可见作家不胜酒力,但此时、此地、此景、此情、开怀畅饮,不只是酬谢知音的盛情,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心理流露,“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看似毫不经意之笔,实则透露出作家所追求的并非世俗的东西,而是心灵志趣的相通。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此去一别,人海茫茫,知音难逢的孤寂惆怅。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