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河南省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河南省可持续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13728 浏览:579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发展的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之一,要使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就维持自然资源的存量及可持续利用,保证人类的需求处于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之内。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新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并将其与国家或区域所能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定量的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的评价研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于合理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对和谐。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理论梳理,河南发展特点,对其198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了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深入分析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下:(1)1980-2009年河南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呈增大趋势,人均承载力整体呈减小趋势,一直处于生态赤字,持续性为稍好-较差-很差,对未来年份的预测也了人均生态足迹仍将逐年增大。其中,耕地由强可持续到严重不可持续,林地在强可持续与弱可持续之间波动,建设用地为强可持续,水域和草地为严重不可持续。(2)从拓展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深层次分析了河南1980-2009年30年间的生态安全性、生态效率、生活富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结果,这30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迅速,生态效率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生活富裕上升,,其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很差,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的威胁。(3)分析的结果和河南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了以下政策建议:立足省情,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学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控制人口规模,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关键词:河南省论文生态足迹论文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ARIMA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8

    1. 引言8-14

    1.1 选题背景及8-9

    1.2 研究目的9

    1.3 研究方法9

    1.4 主要内容9-11

    1.5 技术路线11-12

    1.6 主要创新点12-14

    2. 生态足迹文献综述及理论模型14-26

    2.1 文献综述14-18

    2.1.1 国外研究动态14-16

    2.1.2 国内研究动态16-18

    2.2 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18-26

    2.2.1 基本界定18-20

    2.2.2 生态足迹(EF)与生态承载力(EC)20-22

    2.2.3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22-23

    2.2.4 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23-26

    3.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26-48

    3.1 河南省生态足迹分析基础与背景26-29

    3.1.1 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6

    3.1.2 自然资源基础26-27

    3.1.3 社会经济发展形势27-28

    3.1.4 可持续发展瓶颈28-29

    3.2 河南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9-37

    3.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29

    3.2.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29-33

    3.2.3 生态赤字/盈余演变特征33-35

    3.2.4 生态足迹指数演变特征35-37

    3.3 人均生态足迹预测分析37-41

    3.3.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37-38

    3.3.2 ARIMA(p,d,q)模型的建立与检验38-40

    3.3.3 ARIMA(p,d,q)模型的预测40-41

    3.4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41-46

    3.4.1 生态压力指数41-42

    3.4.2 生态占用指数42-43

    3.4.3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43-44

    3.4.4 可持续发展指数44-46

    3.4.5 万元GDP 生态足迹46

    3.5 小结46-48

    4.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48-54

    4.1 立足省情,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48-50

    4.1.1 优化调整农用地结构布局,提高农业用地综合能力48-49

    4.1.2 控制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49-50

    4.2 发展科学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0-51

    4.2.1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经济效益50

    4.2.2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50

    4.2.3 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延伸农副产品加工链条50-51

    4.2.4 加快煤炭资源整合,保护矿山地质生态环境51

    4.3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51-52

    4.3.1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51-52

    4.3.2 宣传生态文明,生态建省观念52

    4.4 控制人口规模,全面提高人口素质52-54

    4.4.1 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缓生态压力52-53

    4.4.2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53-54

    5. 全文总结54-5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