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关于素养提高语文素养有效途径要求

关于素养提高语文素养有效途径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21263 浏览:947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文章认为,教师可通过确立分年级的书目,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成长,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等途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教学途径
我认为,课内几十篇文章远远不能阐释语文的外延,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近处来说可以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从远处来说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养成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这些要求仅凭课堂内和课本内容远远承担不了,如今的语文教学状况堪忧,其中最大的困扰就是学生不读书。尽管不少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①阅读缺乏精心组织,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属于“放羊式”阅读;②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阅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摘录一些妙言警句,属于“广种薄收”;③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④缺乏评价体系。
因此,教师应着力构建经典阅读的平台,确定阅读的范围,规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经典文本的感召价值,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下面我介绍自己的尝试。

一、确立分年级的书目

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根据教师的方向、学生的喜好、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教材的相关性,定出必读的书目、选读的作家,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书目,制订读书计划。为此,在确立数目时,我们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课外

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udooo.com

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例如:七年级上,配合课文《我的信念》,组织学生阅读《居里夫人传》;配合课文《金色花》,组织学生阅读《飞鸟集》;配合课文《绿色蝈蝈》,寒检测要求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2.将教师的阅读方向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教师可以将自己研究最透的作家推荐给学生,引领他们在课堂的有效学习中,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础。例如,我从大学时代就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系统地阅读了他的作品,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贯穿了余秋雨的作品。七年级上,配合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引入地方文化,课堂上学习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庐山》;配合诗歌《夜雨寄北》。七年级下,配合第四单元的艺术文化的主题,课堂上学习了《文化苦旅》中的《贵池傩》《莫高窟》;八年级上,配合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上学习了《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废墟》;配合课文《信客》,课堂上学习了《文化苦旅》中的《酒公墓》;八年级下,配合课文《岳阳楼记》,课堂上学习了《文化苦旅》中的《洞庭一角》;配合课文《小石潭记》,课堂上学习了《文化苦旅》中的《柳侯祠》。通过学习,不少学生能在课外系统地看余秋雨的作品,如《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3.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要让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要求学生每月坚持看一本科普杂志检测期看《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

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1.“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批注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
批注的角度很多,有感想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赏析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还可以做质疑式批注。
开展批注式阅读,学生丰富了情感体验,形成了阅读个性,读书不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
2.“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写读书笔记,包括四个板块的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佳句赏析,思考感悟。

三、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成长

不少语文老师要求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目的单一,只是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学生容易形成应付性阅读,即到网上搜一篇读后感应付,而不进行深入阅读。阅读应该是一个反复咀嚼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经典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不错:七年级寒检测,要求学生读《泰戈尔诗选》,做30处批注,七年级暑检测,要求学生再读《泰戈尔诗选》,做30处批注,要求其中有10处是重复批注。学生在反复品味中,对诗句加深了理解。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1.随笔。阅读经典后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
2.征文比赛。以某一主题向同学征集文章比赛,促进学生阅读经典之后进行思考、交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演讲比赛。例如:八年级上组织学生阅读了《检测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要求学生做了读书笔记,再要求组织演讲比赛,以“海伦凯勒引领我成长”为主题。
此外,还有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
总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这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广泛阅读、方向性阅读的要求。教师不可急功近利,亦不可放任自流,要本着对学生的终生阅读高度负责的觉悟,从严要求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