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文”、“攵”、“夂”三部首不同文化内涵科技

“文”、“攵”、“夂”三部首不同文化内涵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12662 浏览:493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部首是汉字形态与结构中最有特色的传统概念,是汉字文化优秀遗产之一。了解部首产生渊源和汉字结构原本形义关系,抓住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掌握同一形部汉字的表意规律,对提高汉字教学水平

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部首“文”、“攵”、“夂”从形、音、义三方面加以辨析阐释,有助于对部首的深入了解,又有利于识记汉字、掌握汉字形意组合规律并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部首;文化;探究
: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45-04
中广网南昌消息称江西车牌“赣”字被错写16年,江西省简称“赣”,车牌上“赣”字右上角三笔折文旁“夂”被错写为四笔反文旁“攵”。“文”、“攵”、“夂”三个部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错用误写,根本原因是对其部首字形意义本源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对“文”、“攵”、“夂”形、音、义进行探讨、辨析,帮助人们了解部首意义和用法,掌握汉字形意组合规律并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部首是汉字形态与结构中最有特色的传统概念。部首检字法是汉语字典(辞典)常用的检字方法之一,是东汉许慎的创举,他在《说文解字》(下文均简称为《说文》)[1]中,根据文字形音义的关系,按照六书的原则,概括出540部首。
“文”、“攵”、“夂”在字典、词典中分属不同的部首。现代教学中通常将三者分别称为“文”、“反文旁”、“折文旁”,这些称呼作为识字、书写教学的辅助提示和民间俗称,已有一段历史了,但是,如果从语言文字的科学规范来说,这些称呼就不够严肃和准确了。

一、“文”、“攵”、“夂”的读音区别

“文”读音wén,通“紊”。甲骨文写作“”,《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都认为其读音同纹。
“攵”读音pū,古同“攴”,《廣韻》凡从攴者,作攵同。《正字通》“九经字样作攴,今依石经作攵,与文别。”《集韵》:“或作‘扑’、‘扑’。” 也就是说“攵”、“攴”相通,读音都是pū。
“夂”读音zhǐ,《集韵》陟移切,古同“终”zhōng 。《说文》“夂,从后至也。像人两胫后有致之者。凡夂之属皆从夂。读若黹。”
“文wén”、“攵pū”、“夂zhǐ”,三者读音差异明显,不难区别。

二、“文”、“攵”、“夂”的笔画写法与构字区别

“文”四画,点、横、撇、捺,为独体象形字。《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字形本义为文身,甲骨文像人胸部有刺画的花纹,是古代文身的写照。[2](P81)
“攵pū”俗称反文旁儿或反文儿,四画,撇、横、撇、捺,“攵”古文写作“”,甲骨文从又(手),像手持刑杖棍棒形,会击打之义。[2](P57)做构字部件时,一般处于左右或左中右结构字的右边。如:牧、政、故、敏、数等。
“夂zhǐ”俗称折文儿,三画,撇、横撇、捺,“夂”甲骨文写作“”像一只朝下的右脚形,表示到来。做构字部件时,一般处于上下结构字的上边、下边或半包围结构字的左边。如:冬、夏、处、夔等。

三、“文”、“攵”、“夂” 三部首的文化内涵区别

“文wén”、“攵pū”、“夂zhǐ”,三者虽然字形相近但形态、笔画、笔顺还是有所不同,其读音也不同,意义相别更远,属于三个不同文化范畴。
“文”既是独体字,又是部首,本义是文身、花纹、纹理交错,文部属字甚少,《说文?文部》仅列有文、斐、辬、[XC造字

1.EPS;P]四字。

《说文》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是:“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斐,分别文也。从文非声。《易》曰:君子豹变,其文斐也。”“辬,驳文也。从文辡声。”“[XC造字1.EPS;P],微画也。从文[XC造字2.EPS;P]声。”文、斐、辬、[XC造字1.EPS;P]四字都是花纹和纹理交错的意思。
查找现今字典部首“文”,虽然能找到17个汉字,但是多为异体字,有:文、斈(古同“学”)、斉(古同“齐”)、斋、斊(“斉”的讹字)、斍(古同“觉”)、斏láng、斎(同斋)、斑、斌、斐、斒(同“斑”)、﨎shuang、斓、斔yǔ(同“斞”)、斕(同“斓”)、斖wěi。还有吝(古偏旁为“口”)、紊(古偏旁为“纟、糸”)。
“文”部首的汉字其义多与文饰、纹理有关,如:文身(被发文身《礼记》)、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引申为文采、文化和文雅等意义,如文字、文章、文巧(文饰巧辩)、文饰(彩饰)、文匠(文章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也作量词,指旧时铸有文字的铜钱。如:一文钱、不名一文。
文化、文斑、文雅、文静、文华辞采、文质彬彬……“文”留给人的是斑斓、文明、柔和、儒雅的概念和印象,属于文化范畴。
“攵pū”在《新华字典》、《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分为“攵”、“攴”两个部首,而《说文?攴部》收有77个汉字,是将“攵”、“攴”合并在一个部首的,《中华字海》也将其合并为一部,认为“攵”同“攴”。[3](P871)这说明“攵”、“攴”原本就是一个字。下面我们以《说文》为主谈谈“攵pū”部汉字的意义。
“攴”《说文》:“小击也。从又卜声。凡攴之属皆从攴。”“攴”是手里拿着棍子的形态,音pū,是扑打、敲击的意思。《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攴”部的汉字仅有“敲”、“敨”、“敍(叙)”、“敺(驱)”“敁(掂)”、“斅”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意思与用手持物敲打、掂量有关,其他的都归入“攵pū”部首。
“啟”《说文》:“教也。从攴启声。《论语》曰:‘不愤不啟。’”
“彻(徹)”《说文》:“通也。从彳从攴从育。”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chì)”,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为撤除、撤去。
“肇”《说文》:“击也。从攴,肈省声。”肇在篆文中的意思是攻击。[4](P1037)
“敏”《说文》:“疾也。从攴每声。”甲骨文字形写作“”,从攴从每(头戴饰物的女性)像妇女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本义:妇女梳理动作迅疾麻利,动作快,引申为思想敏锐、反应快等含义。
“政”《说文》:“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攴( pū)是敲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是:纠之使正,匡正意思,统治者靠皮鞭刑杖来推行其政治。
“整”《说文》:“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用手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用手击打或捆束,使之整齐。本义:整齐。
“效”《说文》:“象也。从攴交声。”甲骨文写作“”, “攴”表示操作,“交”像交叉腿之人,合起来表示模仿、仿效,也有人认为“交”为相交、相错,引申为较量、比武。“交”“攴”联合起来本义表示竭力较量。引申义:竭力、尽力;竭尽所能、贡献一切。
“故”《说文》:“使为之也。从攴古声。”
“数”《说文》:“计也,从攴娄声。”由“娄”与“攴”组成,“娄”意为双层,表连续,“攴”指敲击,联合起来表示一一点数,逐层计算,击掌确认。本义是点算并确认层量。引申义:点算并给出总计。
“孜”《说文》:“汲汲也,从攴子声。《周书》曰:孜孜无怠。”是形声字。攴,击打,不断敲击自己,才能努力不懈。“孜孜”本义: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敞”《说文》:“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敞是形声字,从攴( pū),从尚,尚亦声。“攴”意为动手、搞,“尚”意为摊开、展平。“攴”“尚”联合起来表示搞宽、扩大空间。本义:动手开阔场地、扩大空间。引申义:开阔的场地、广大的空间。

源于:论文要求www.udooo.com

《说文》认为“敞”是平治高土筑成平台用以远望。《康熙字典》引【类篇】曰“敞,开也。又露也。”解释虽有差异,但“攴”为动手的意思是一致的。
“改”《说文》:“更也。从攴、己。李阳冰曰:已有过,攴之卽改。”改是变更、改正之义。甲骨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蛇形状,表示用棍棒击打之意,会驱鬼辟邪改变厄运之意;另一种是子的原形,表示手持棍棒打孩子,会意古代的“棍棒教育”,使其改过。
“教”甲骨文写作“”篆文统一为“ ”。《说文?教部》:“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攵”同“攴”或“扑”,均有击打的意思。这些,注定了“教”本身就具有“惩罚性”。古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虽说不一定正确,但它在中国古老的教育教学史上延续几千年,而且它的来源也正是这“教”字。正因如此,古代私塾先生每每教学时,都手持戒尺(戒方),对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进行惩罚。《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扑作教刑”即对于不勤奋学业者,罚其体而警其心的刑罚。
敕:诫也。臿地曰敕,从攴束声。本义:告诫,嘱咐。
敛:收也。从攴,佥声。本义是收集、聚集。
敌(敵):仇也。从攴啻声。形声。从攴,从啇,啇亦声。“啇”意为视线对准的、看准的;“攴”意为击打。“啇”“攴”联合起来表示照看准的目标打去。本义:被瞄准击打的人。引申义:仇人、匹敌、势均力敌。
赦:置也。从攴赤声。本义:宽免罪过。
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徐锴曰:“攴,入水所杖也。”秦刻石峄山文,攸字作[XC造字

3.EPS;P]。)

敦:怒也。诋也。 “攴”表示手持械,有所击。本义:怒呵重责、扑打。引申为督促敦习,敦学:勤勉学习,敦逼:催促逼迫。
败:毁也。从攴、贝(甲骨文像以手持杖敲击鼎。现代汉字“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手持棍击鼎。本义是毁坏,搞坏)。
寇:暴也。从宀( 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的头部),从攴,表示手持棍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入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收:捕也。从攴丩声。篆书写作“”从攴(手持刑仗)从丩(表纠结)本义是拘捕犯人,引申为收束、收敛、收获、收取等意思。
敲:横掷也。从攴高声。
鼓:击鼓也。从攴从壴,壴亦声。
考:敂也。从攴丂声。(检测借为“攷”。敲,击)
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
攻:击也。从攴,从工,工亦声。“工”意为土木工程作业,“攴”指动手操作。“工”“攴”联合起来表示在敌城进行土木工程作业(如建造云梯以登敌城、挖掘地道穿过城墙、堆垒土阜以居高临下、挖掘临时河道准备引水淹城等)。本义:为夺取敌城进行土木工程作业。引申义: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努力(如攻读博士学位、技术攻关、攻玉等)。
畋:平田也。从攴、田。《周书》曰:“畋尔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广韵》畋,取禽兽也。古同“佃”, 平田、耕种之意。)
叙:次弟也。从攴余声。从攴,余声。本义:秩序,次序。
牧:养牛人也。从攴从牛。《诗》曰:“牧人乃梦。”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
敇:击马也。从攴朿声。(古同“策”,用鞭子打马。)
“夂”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拼音:zhǐ。繁体和简体中夂部都归于三画部首。夂部通常是从上方为部字,如夆、各等字,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夂部。要注意的是,在繁体中,夂部与夊部不同,夂字中的撇捺不相交,但夊字中的撇捺相交。由于夂部已无繁体常用字,台湾一般非研究用的中文字典多半省去夂部,可能没有收录夂部,归为夊部。夊suī是古部首之一,归于三画部首。夊部通常是从下方为部字,如夏、敻、夔等字,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夊部。夊甲骨文写作“”,像朝下的一只左脚,表示迟疑退回之义。篆书写作“”《说文》:“形迟曳夊夊,像人两胫有所躧也,凡夊之属皆从夊。”古同“绥绥”,慢慢行走的样子,如“雄狐夊夊(今作‘有狐绥绥’)。”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