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语法化理论和近年汉语语法化进展

语法化理论和近年汉语语法化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28886 浏览:1330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关键词]语法化;语法化机制;类型学
[]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219-05
曹爽(1977-),女,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河南焦作 454000)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语法化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语法化”一词是1912年由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最早提出的,但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此之前已有了语法化研究的传统,元代的周伯琦在《六书正藕》中说“今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之虚字,皆古之实字”,体现了朴素的语法化思想。沈家煊的《“语法化”研究纵观》开始将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此后,刘坚、文旭等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相关成果。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进和发展,近年来,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结语法化研究的成就和经验,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发展。本文选取和汉语语法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语法化的本质和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语法化

最早提出“语法化”术语的梅耶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他将语法化看成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或现象,后来的许多关于语法化的讨论都是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展开的。如Kurylowicz提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屈折构形成分)的过程。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这个定义将虚词/语素更虚列入语法化,扩展了梅耶的语法化内容,也更加准确,被誉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定义”。
国内的沈家煊、江蓝生、吴福祥也均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沈家煊将“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能的成分”视为语法化;江蓝生认为:语法化包含“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吴福祥认为:“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以上有关语法化的阐释,表述虽有差异,但他们都认为语法化属于语言的历时演变过程。当然也有从其他角度阐释语法化的,如Levinson以共时的角度指出:“语法化是在语言的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用编码来区分语义”。Hyman从语用的角度认为:语法化是“语用结构经过约定俗成变为语法的过程”。
在这三类定义中,目前通行的是历时角度的阐述,共时和语用角度的解读并不被广泛使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在语法化这一概念中,学界的认识主要有:从历时的角度看,语法化是一种历时变化过程;从共时的角度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种现象或结果。实际上,语法化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历时发展过程,研究语法化应该将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在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词义首先要发生变化,即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虚化和淡化,而这种意义的变化需要一个具体的上下文和结构来支持。因此,语法化实际上就是把那些表达具体意义的语言形式拿来,在特定的语境中用于表达语法意义。也就是说,语法化本质上是一种语义一语用变化。

(二)语法化的研究对象

由上面的术语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语法化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学界的共识是实词虚化、虚词更虚是典型的语法化现象。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说到语法化的研究对象,就不能不提到词汇化。词汇化现象也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一种观点认为词汇化是语法化的反例、逆过程,因此,词汇化不属于语法化,如Ramat、李健雪等。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认为“不能将词汇化狭隘地理解为完全是语法化过程的一种逆过程”。江蓝生、刘丹青等都把词汇化作为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语言的演变既有语法化又有词汇化,汉语中的短语、词组等句法结构经过长时间的频繁使用,在逐渐凝固为词的过程中,不仅其原有的词义发生了偏离,而且凝固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语境制约,实质上也是一种语义一语用变化过程,因此,词汇化也是语法化的一部分,语法化的研究中应包含词汇化。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法化的研究范围更是打破了词的层面,句子、语篇、语用,甚至典型的概念结构、事件结构等的语法化演变都成了语法化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虽然词汇的语法化,即实词虚化、虚词更虚是典型的语法化现象,但是,语法化研究并不仅限于此,除了词汇语法化以外,语法化现象还应该包括句式结构、语用结构等的语法化。

二、语法化的机制

所谓语法化的机制是指促成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法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来,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opper等学者认为:语法化产生的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类推。Bernd等学者认为:语言的语法化涉及四个相互联系的机制,即去语义化,语义内容的流失;扩展,用于新的语境;去范畴化,其源头形式的形态句法特征的丧失,包括独立的词的地位的丧失(附着化、词缀化);语音减损。Bybee指出:虚化的机制有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
国内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基于汉语实际,提出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机制和因素。刘坚等提出词汇语法化有四个重要因素:词义变化、句法位置改变、重新分析、语境影响。张谊生认为:汉语副词虚化的机制包含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认知心理。刘丹青提出了语法化进程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现象。仔细分析上述研究我们发现,这些表述内容,一属于语法化的动因和条件,二是语法化的根本机制。三则只是语法化的表现形式,比如,语义变化应该是语法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机制,造成这种语义变化的深层原因才属于机制。因此,本文有必要对语法化中的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进行简要总结。

(一)语义演变机制

如前所述,语法化过程中首先表现为语义的变化,语义变化然后引起语言结构的变化。语义演变的机制主要有隐喻和转喻。
隐喻是指由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方式。比如,以身体部位隐喻方位,在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中,具体的人体部位“背部(back)”都已经产生了比较抽象的处所介词和(或)副词用法,如“后面地”、“在……后面”等。还有用来表达身体运动的动词(“去”、“来”)和意愿动词(“想”)在很多语言中都成为将来时的语法标记。已有的研究,经常用到的隐喻模型除了上述提到的以身体部位隐喻方位、以运动动词隐喻时间之外,还有以空间隐喻时间、以现实世界隐喻认识世界等。人类很多语言中时间范畴都是从空间范畴隐喻而来,比如,汉语中的“即”原为动词,表示“接近、靠近”,原本是一种空间上的接近,后用来指时间上的接近,成为时间副词。Heine提出:许多语法化过程之下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隐喻迁移模式,该模式的迁移结构如下:人(Person)>物(Object)>运动(Activity)>空间(Space)>时间(Time))性质(Quality)。这个模式结构体现了人类语言从实到虚、从虚到更虚的一个过程。
隐喻是根据语境中没有出现的另一个事物而去说明更加复杂的一个事物。转喻则是通过在语境中出现的一个事物(即便这个事物是隐性的)来说明一个意义。如“be going to”表将来时的意义是由两个推论的语义化造成的,这个语义推论分别由“go”和“to”来标引,“go”表示主语的意愿和动作的方向,“to”表示目的,“be going to”的将来时意义是转喻而来的。再如,汉语中的“吃食堂”、“吃火锅”等,以前的理解认为“食堂”是“吃”的处所,“火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锅”是“吃”的“事物”,事实上,这里的“食堂”和“火锅”都是一种转喻,“吃”的是“食堂里的食物”、“火锅里的食物”,是将“食堂”、“火锅”这种容器转喻内容物——“食物”的一种转喻方式。

(二)句法演变机制

句法结构和句法关系的改变是语法化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导致句法演变的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类推。
重新分析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过程中必有重新分析机制的参与。重新分析是指同一种语言形式,因人的理解角度不同,将原本分析为(A,B),C的结构形式重新分析成了A,(B,C)的形式。重新分析改变了句法结构的内在关系,但表层形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谓重新分析,也就是对原有的语言形式重新进行切分,重新理解。汉语中助词“的”的语法化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重新分析过程。“的”的最初形式是“底”,原本是一个指示代词,用作名词的定语,它的结构形式是“VP/NPt+(底+NP2)”,也就是说,此时的“底”是附着于后面的名词的;后来“底”变成结构助词时,它的结构形式成了“(VP/NP1+底)+NP2”,助词“的”先与前面的成分组合,然后再修饰后面的名词。在这样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中,成分之间的边界从原来的“VP/NP1和底+NP2之间转移到了VP/NP1+底和NP2之间”,重新分析使句法中的新结构代替了旧结构。
类推也是语法化的一个普遍机制,“没有无类推的语法化”。类推也称泛化,“是一个实词的语义成素部分消失,从而造成自身适用的范围扩大”。类推是对已经形成的句法规则的推广和应用,与重新分析不同的是,它是句法格式的表层形式变化,不会立即引起深层结构的改变。汉语的“结果”原是名词,在历时演化过程中,因为它在句子中常常占据着连词的位置,而且在句法上也有连接作用,在类推机制的诱发下,名词“结果”就可能被看做连词了。当“结果”的连词功能形成之后,类推机制又将这种功能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和推广,最终将它稳定下来。由此可以看出,“结果”从名词到连词的过渡过程中正是类推机制的制约使然。
重新分析和类推作为语法化的两种重要机制,它们在语法化过程中交替起作用。重新分析涉及的是语言线性的、组合性的重新组织和规则演变,能够产生新的语法结构;类推是在语言的聚合关系上的表层搭配、用法模式的演变,不产生新的语法结构。

三、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展与局限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的汉语语法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学术论文方面,胡晓慧对1994-2006年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这5种语言学权威期刊上刊载的有关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共计87篇。析类而言,汉语语法化理论15篇,句式结构语法化16篇,词汇语法化26篇,语法系统语法化27篇。我们沿用这一思路,将2007-2011年上述5种期刊上的语法化论文做了简要的考察,共发现关于语法化的论文53篇,说明近五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发展加快。学术论著方面,继石毓智、李讷的《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吴福祥的《汉语语法化研究》、石毓智的《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后,石毓智又出版了《语法化理论》。自2001年开始,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已经召开了六届,并出版了五本《语法化与语法研究》论文集。

(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从汉语语法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近年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

语法化主要是研究语言现象的历史来源、语法化路径、演变方式等,所以,历时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学界的历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动词、副词、连词、介词等词类的考察上。但是,“人类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语言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会结束或完成”。因此,进行共时层面也是语法化研究的应有之义。共时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多义虚词的不同义项的排序。李文山以现代汉语中的三个“还有”(短语结构、连词、副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层面考察了他们的内部结构、句法位置和语用功能等的不同,同时,在历时层面,它们又存在着历时演化关系,以此证明,三个“还有”是“同时存在于共时平面上的历时形式,彼此之间有内在的语义关联”。语法化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各有千秋,但是,正如沈家煊所说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分久必合”,只有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汉语语法化现象。近年来,学者们将共时分析和历时考察结合起来的研究越来越多,着重从共时变异来考察历时演变的不同路径,用历时演变来解释共时变异。

2.语法化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演变的普遍现象。汉语作为人类语言中的重要成员,其语法化模式和路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与其他语言相比是否完全相同?如果不同,差异又在哪里?这是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汉语语法化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汉语演变的实例验证已有的语法化规律。因为语法化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一个概念,因此,最初的汉语语法化研究多是拿语法理论中已有的那些规律来考察汉语中相关的语法化现象,用汉语中的实例来验证已有规律的适用性。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隐喻迁移模式:人(Person)>物(Object)>运动(Activity)>空间(space)>时间(Time)>性质(Quality);还有“将来时的主要来源是运动格式和意愿格式”;“前”、“后”、“下”等语法标记多来自身体部位名词等语法化规律都被用来研究汉语中的此类语法化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汉语学界开始探讨汉语语法化的演变中,是否存在和跨语言的语法化相一致的还未发现的模式和规律,这是汉语语法化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结合的第二个方面。吴福祥通过对汉语语法演变的考察,提出了三个具有类型学特征的语法化模式,即关系名词的语法化模式、伴随介词的语法化模式、语法词/附着词的演变。

3.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

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同根同源,方言语料是历史文献材料的重要补充,研究汉语语法化,就不能忽视方言的语法化现象。近年来,学界关于方言语法化的研究,对我们全面了解汉语语法化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吴福祥,他先后写了许多相关文章,讨论南方方言中的语法化问题。另外,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统计了2000-2010这十年间的语法化论文,发现关于方言语法化的论文共计48篇,这些文章对各种方言中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体现了语言研究性与个性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研究相结合的基本路线。这些研究,对汉语语法化规律的概括,对汉语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4.研究方法的创新

语法化是一种历时变化过程,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历史语料,在以往的研究中,考察语法化过程一般是遵循从先秦、两汉、庸、宋、元、明、清、现代、当代的顺序对语法化的过程加以描述。近年来,有学者将语料范围拓宽到了甲骨文、金文,龙海平通过甲骨文语料,这一研究思路,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使语法化研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随着国外语义地图研究的进展,从事语法化研究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语义地图模型的重要作用。语义地图模型是研究“多功能语素”(一个形式具有两个或以上不同的意义或功能)时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考察这些不同的意义或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普遍关联模式。语义地图模型运用于语法化研究,可以部分地预测虚词的不同意义之间的语义演变或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者语法化路径,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主要是吴福祥、张敏等。语义地图模型在汉语研究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但作为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方法,它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局限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汉语语法化研究尽管角度不同,但都是在汉语实际的基础上,对语言事实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并发掘蕴含其中的规律和本质。汉语语法化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现有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案研究、具体研究较多,研究的系统性不强。

汉语语法化研究大多集中于个案研究、具体研究,考察某一个词的语法演变的内容尤其多,而对于某一类词、某一类句式的语法演变的研究则比较少;对同属一类的词的研究多偏重于一个或者几个的典型研究,研究不够全面和系统。今后,对于某一类语法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2.语言事实描写较多,理论研究滞后。

现有的汉语语法化研究对语言事实的描写非常细致、深入,这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描写是基础工作,但汉语界的语法化研究对语言事实的描写过多,关于语法化理论的探讨比较少,如何把研究重心从对表层现象的描写过渡到对现象的解释并进而反应人类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是值得语法学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汉语有哪些异于其他语言的语法演变规律目前的研究中涉及得也不多,这也是今后研究应注意的地方。
语法化作为人类语言演变的普遍现象,既是一种历时变化的动态过程,又存在着共时变化差异,本质上,语法化是一种语义一语用的变化过程。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传统和国外理论的影响下,汉语语法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的研究对象逐渐从词扩展到句、篇;研究贯彻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语法化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语义地图的使用,使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了新的境界。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和理论创新难的问题也是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着重突破的障碍。
[责任编辑:张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