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自主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自主能力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5241 浏览:153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日益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走来。如何有机地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已成了众所瞩目的课题。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的思路。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以“三个要求”为指南,预习与网络资源库整合,让学生自觉走进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也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每篇课文教学前,我总是让学生按照我列举的三点要求自己先走进文本。我的三点要求是:1、了解课文的作者和背景。2、查找相关或类似的文章。3、把你对课文的一些想法与看法发到老师的电子邮箱里。这样的预习要求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自由的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亲近文本,弄清文本内涵,产生独特的“前理解”(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个人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疑难,丰富的网络资源会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吸引他们上网或查找电教馆资源库相关资料,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这种预习与网络资源的自觉整合的过程同时也便于老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为了教学设计和学生查找资料的需要,学生的预习作业一般最少应在新课教学前一两天完成。

二、以预料学生的多元反应为窗口,运用信息技术与突破重难点整合。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反应教师在备课前应有所预料,教师预料学生多元反应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备课时与文本深入对话。教师应尽量做到零距离接触文本,反复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领略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多从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这种对话的过程越深入,次数越多,收获越大,也就越便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预案。
二是查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和发来的邮件。从那里你可以看到具有独特体验的“前理解”,也可看到急需纠正的“错理解”,还能看到有待解决的“未理解”。这些无疑都是备课时最有价值的珍贵资源,是保证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学生预习中的个别性的问题可以个别回复,共同性的问题则往往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在与文本深入对话和掌握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重难点,多依靠教师的讲解、板画去突破,虽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却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果教师能利用形、声、色逼真及动感极强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至其境,重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有好几位学生给我发来邮件说,他们虽然也听了《月光曲》,但只觉得曲子很美,却不知皮鞋匠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联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备课时,我通过查找资源库,将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动态画面伴着优美的《月光曲》一同呈现,画面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然后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由听《月光曲》谈感受直接过渡到重点兼难点的第九自然段。2、让学生听音乐想画面。3、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将他自己的思维成果和画面进行对照。4、关掉画面让学生听音乐读课文想画面5、再将音乐和画面一起呈现,并且让学生跟着朗读。在这个由音乐、画面、情感交融的境界里,学生披文而入情,破文而动情,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重难点不攻自破。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语文和音乐、美术有机融合,既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将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以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为宗旨,运用信息技术与激活学生思维整合.

1、创设课文意境,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语言文字本身是静止乏味的,再加上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手段比较单一,更加之学生预习时对课文内容已经熟悉,所以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再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时就必须动一番脑筋。而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象、动画等展示过程,渲染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我常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意境,要求学生根据课件或描述画面内容,或抒发内心感触,或表达独特体验,为完成这些要求,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再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再不知不觉地走出文本,与老师同学对话。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到过草原,所以很难想象课文语言描绘的形象,在学生的认识中形成偏差。我在上课前先播放一段录像,配以草原人民生活习性的介绍,加上一段豪放的马头琴曲,创设课文描述的情境。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草原的表象认识,再阅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去体会“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境界了。

2、精心设计疑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精心设计疑难,都是开启心智,激发学习动机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去深入文本、探究文本。例如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利用视频展示资源库中琥珀的斑斓和美丽后,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有人质疑,有人解疑,学生的思维亢奋,走进文本成了他们探究问题的需要,走出文本又带给他们成功的喜悦。

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传统的课堂交流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心理负担较重,而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则不然,它能给学生营造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情景,能够促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地捕捉关键处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时要想表述清楚自己的意思或说服对方,就必须吃透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感悟甚至是触类旁通到的东西。这是一个辩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更是一个互相启迪、互相提高的过程。。例如,教学《黄河象》一课,我先用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现黄河象形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根据动画并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黄河象保存完整的原因。学生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很快讨论得出了全面的答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单一媒体的介入,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从单向信息的传递,到多向信息的交互;从教学环境的时空局限到教学平台的全方位构建,语文学科教学呈现出了越来越生动的局面。随着整合层次的不断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无需整合的理想境界,教育教学也必将随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以上是我在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进行整合的一些尝试,有些方法可能还不太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但我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教师肯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摸索到更适合自己学生的佳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