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谈谈质疑学会质疑,培养能力

谈谈质疑学会质疑,培养能力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11038 浏览:461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舵手”。老师要注意“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其敢于提问;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使其会问。”等几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不仅敢质疑问难,而且会质疑问难。经过思考,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由浅层次向更高层次逐步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质疑 能力培养 乐问 敢问 会问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也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发表独立的见解。
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我引导学生用“怎么样”“为什么”这些词语去提问,“泼水节是怎样过的?”“为什么泼水节难忘?”学生慢慢习惯这些提问的模式,时常去模仿这样的句式提问,在学习《恐龙的灭绝》时,学生模仿文中句式提问“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通过模仿提问题,学生初次尝到提问题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了,学生有了提问的勇气。

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会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问题毫无价值会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就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这几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公开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我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为课堂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我在课堂上还经常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又如在课堂上,我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质疑问难的良好氛围。
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还采用了语言的激励、手势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质疑。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使其会问

“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要使学生善用,必须“授以渔”。在课堂上,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也应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要害,反之使人感到乏味、厌烦。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是学生会提问,善提问。
1.抓住题目质疑。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如教学《“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这个“规矩”指什么?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这句话是谁说的?此时,教师不必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从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紧扣词语质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如在教《天鹅的故事》一课,学生在读到:“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时,一个学生问:“‘像石头似的’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又问:“老天鹅为什么会‘像石头似的’?”对于这两个学生的提问,我让他们再去读这一段,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老天鹅破冰时用力之重,态度之坚决,简直是奋不顾身。由此可见,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3.选择难句质疑。理解句子是读懂段篇的基础。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一篇文章的句子不可能每个都讲,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举一反三,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内容和结构上予以指导,学生才能建立句子概念,掌握运用各种句式的能力。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有的学生问:“课文最后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里用了两句“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弄清楚了这句的意思是,那棵又大又美的榕树的确称得上是鸟的乐园啊。针对这一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展开讨论,经过交流,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可见,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
4.善用留白质疑。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多属言简意赅的上乘之作。作者在斟字酌句、谋篇布局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不喜欢把什么都写出来,而希望留下一些艺术上的“空白”,让读者用丰富的想象去填补,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进行质疑。如教学《守株待兔》最后一段时,通过引导,学生问:当这个人知道自己错了之后,他又会怎

源于:www.udooo.com

样去做?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然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由于给学生以丰富的空间,因而能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想象的内容丰富多彩。
5.运用情境质疑。学习中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同时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格外投入。学生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和力。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老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同学们环视了教室,没有发现什么,看着他们疑惑的目光,出示大屏幕的恐龙图片,并问:“你以前认识它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恐龙生活在什么时间?”“恐龙到底有多大?”“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总之,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陈其煌.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
唐建华.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0,(3).
[3]谭玲.怎样培养学生质疑能力[J].广西教育,2008,(1).
[4]当代商报中外教研专刊,2010,(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