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践和反思集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践和反思集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11021 浏览:4600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改实行已完成一轮的探索,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使老师们已有的、传统的教学思维不断发生变化,老师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去体会新课改的理念、思维和方法,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开始进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老师的教学工作更科学、更先进,但是在不断的改进与冲突中,也带来了很多矛盾,让老师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以便打开更广阔的新课改领域。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实践认知师生观教学观
新课改实施三年多了,如何更好的实施和完成新课改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的实践和反思。在教学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评价方面,树立以体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现价观;同时还要加强老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一、对新课改的实践认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

2、更新备课方式,要有合作意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要备学生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备课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每一节课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重难点的确定及如何突破,本课怎样导入效果更好,课后检测应编写哪些类型的题,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各种引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4、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依据课标理念来整合教材

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全面准确领会新课改要求。新课改"一标多本"的现实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研究课程标准,再分析课本,由"课标"到课本,再由课本回到"课标",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5、对自身发展的认识: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有学习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及教材内容的选取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以原有的知识储备应对新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胜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给学生,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针对新课改教学的反思

1、学生的基础问题: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反差较大,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
2、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教学过程中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多设计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活动安排过多或不够合理,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教材容量大与课时不足形成鲜明对比,新教材按模块编排,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新教材和辅导材料不配套。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在新课改中为提高学习效率会常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却忽视了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同时多媒体播放较快,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时间较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5、高考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 但是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
总之在历史新课改中,现实和理想矛盾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但暂时的困难和问题不会也不能成为阻挠我们探索的因素,课程改革需要时间和磨合,求新、求精、求实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章:
《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刘炳升、汪忠、喻平、马复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郑金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