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探析流动党员隐性流失理由四维治理方式探析查抄袭率

探析流动党员隐性流失理由四维治理方式探析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7137 浏览:2100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流动党员隐性流失问题之发生原因十分复杂,从现状看,基层组织治理缺乏系统性是直接原因,结构调整带来的利益变化与组织生活偏离社会现实是外在诱因,党性淡化是根本动因。现行惯用的以地域为中心的摸底排查法与《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相关制度主要是就问题的直接动因进行治理,难以根治。从组织创新、党性修炼、人性管理、价值实现四个维度打造立体式的治理模式,有助于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流动党员;隐性流失;四维立体治理;网格化组织模式
1002-7408(2012)12-0038-04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多重转型升级,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才在行业间、区域间流动,越来越多的党员成为流动党员。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流动党员隐性流失是指党员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不愿亮出自己党员身份,或不敢亮出党员身份,或因组织关系难以转移而不能亮出党员身份,有的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有的不能按时缴纳党费,有的长期不过组织生活。这不仅影响党员自身形象,而且给党的政治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治理这一问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紧迫性,本文深入分析了其直接原因、外在诱因、根本动因与现行对策的优劣后认为,从组织创新、党性修炼、人性管理、价值实现四个维度打造网格一体化的组织平台、资源共享的党性教育平台、激发活力的文体活动平台、展现能力的行业集聚平台,构建立体式的治理模式,有助于有效解决流动党员隐性流失问题。

一、流动党员隐性流失的成因分析

1.基层组织治理缺乏系统性是直接原因。中国的组织结构类似政府组织结构,主要是以地域为中心的官僚层级组织,从到地方层层治理。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党员流动不大的情况下,井然有序,合理有效。 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党员流动起来,或流入异地的具有支部组织的企业,或流入一些还没有党委或支部组织的小企业,或流入异地直接干个体。这种流动出现了碎片化,打破了地域界限,以地域为中心的属地治理与层级治理模式的不足之处自然显露,难以应对,尤其是在基层组织治理缺乏系统性情况下。目前,许多基层党委或支部之间,尤其是农村的支部与城市社区的支部之间,基本处于隔离的状态,彼此之间没有形成信息一体化,基本没有什么信息互动,更不能实现党性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党组织生活一体化。流入到异地的党员虽然可以在流入地过组织生活,但在组织关系没有转接情况下,仍然属于流出地管理。基层支部组织之间、流入地与流出地支部之间,彼此信息难以畅通,组织自身又存在内部经济效应,就易于导致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或不愿管的现象。如果要转走组织关系,同样,因组织之间缺乏系统性,转出单位的党组织往往将关系转出后,很少过问流入地的组织接收情况。如果党员自身再不向原单位反馈,那么这部分党员流失就有其必然性。从客观现实看,或出于怕手续转接繁琐,或由于流入地没有支部组织,或有的非公企业主害怕影响自己的用人自主权,而不愿接受党员的组织关系,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开出介绍信后,不去接转手续而成为“挂空”党员。每年流出党员的数量远远大于流入数量,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基层组织缺乏系统性也是预备党员流失的直接原因。目前,一些从高校毕业或退伍军人中的预备党员,其行政档案与组织档案存放于教育、武装、人事或民政等部门,由于待分配或安置持续时间较长,凭组织关系介绍信接转组织关系,而预备期又仅有一年,临近预备期时,其组织档案还未在支部,无法对其进行培养考察。基层党组织在接到组织关系介绍信后,仅仅将其划转到相应党支部,既没有追问其组织档案,又未重新确定入党联系人,使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脱节断档,失去了培养考察的意义。加之,这部分预备党员流动性强,无法联系,难以进行跟踪管理,致使有些预备党员既未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又未按期写出转正申请。对预备党员疏于管理,出现了一头不力、一头不知的现象。
2.结构调整带来的利益变化与组织生活偏离社会现实是外在诱因。经济制度改革、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进一步深入使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流动党员的切身利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利益的诱惑就易于动摇他们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流动党员存在这样一些心理:一是无所谓的心理。认为当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不当党员、要不要组织关系无所谓,只要自己能赚钱、能致富就行。他们只顾自己打工挣钱,对待组织关系极不慎重。二是怕麻烦的心理。认为不管在哪儿工作,自己都是农民,都是下岗工人,都是“打工仔”、“临时工”,身份不会发生改变,还是把组织关系留在村里或原单位比较可靠。如果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还会增加不少麻烦。三是发泄的心理。少数党员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一下子什么都没了,党组织却将他们作为“包袱”推给了社区,对他们不关心;有的党员认为企业改制不完善,集体对自己关心不够或待遇不公,心理很不平衡,所以在企业改制后,他们故意不接转组织关系,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四是失落的心理。有的认为党员如今并不吃香。老板重视的是人才,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能给他们带来效益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并不需要党员,党员现在没有什么地位,自己只要好好工作就行,不必在自己的身份上认真。也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党员,却要出来为私人老板打工,感觉没面子,给党组织丢了脸。还有的觉得农村的党费交得少,转移到所在单位后,不但要带头工作,而且还要多交党费。可以说,这些不良的心理都是社会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引发的。
组织生活偏离社会现实是流动党员隐性流失的另一诱因。目前,许多支部,尤其是农村支部的组织生活受客观条件与自身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众多因素制约,不能与时俱进,活动方式单一枯燥,党性教育远离现实,更侧重经典的理论学习,前沿性与先进性不够,与经济发展的主潮流联系不紧,甚或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搞形式主义。一些经济意识与时间意识强的党员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无意义无价值,他们没有流动时,就对这种学习不感兴趣,当他们流入异地时,不愿与流出地与流入地联系,不愿参与流入地的组织学习就有其必然性了。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这种管理模式无需再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手续、无需流动党员活动证、无需返回流出地组织反馈信息,流动党员只要到新站点的站长处报到登记,站长查询确认身份后,就可在该站点所属的支部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当然该站长要对此流动党员在该站区的新的信息资料进行汇总,及时记载到该站点网站上,并实行与原始站点资料同享连接(连接系统与网站统一设置)。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实现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加入到新的组织中去,随时随地实现新旧组织的对接,并能保持信息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与不断扩展性,可彻底地改变传

源于:论文网www.udooo.com

统繁琐的转接程序。这样不仅能在行政成本上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实现全国所有党员的科学化、一体化管理;而且可以为那些因为不断变动工作地点、因手续繁琐而隐性流失的党员快速亮出身份,在组织形式上提供便捷的通道。
2.建构展现能力的行业集聚平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功能让流动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展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为其怎么写作、咨询、沟通、监督、自律、协调的社会相似度检测组织,是一种民间性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功能。造成流动党员隐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就业的岗位比较分散,他们往往分布在一些非公企业里,甚或在超市、餐饮、洗浴、理发等怎么写作行业里。这些单位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人数少,工作时间长,体力劳动多,没有党组织,人员缺少与党组织交流的机会。一些流动党员整日疲于应付工作,无力无时去转接组织手续和关心组织生活,势必渐渐地淡化了组织观念而隐性流失。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挥地方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可以直接将分散的个体集聚起来,自然地吸纳大量的流动人员,吸纳流动党员。因此,各地党支部或党委可以自觉地引导其所在地的各种行业协会建设,行业协会比较健全的地方的支部可将党组成员分工渗透到协会中去,以各种行业协会为纽带去引领他们去创新、创业、创优,真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怎么写作。这样能让那些认为党组织生活是空谈道理而不愿过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们党是干真事干实事的党,感受到党的温暖。这不仅能扭转他们的错误观念,增强他们开拓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改变他们的经济地位;而且能有力地回应市场化利益浪潮的冲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激发他们的奉献意识、创新意识、敢为人先意识。可以说,行业协会是新时期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舞台。
3.搭建激发活力的文体活动平台。发挥兴趣爱好及特长让流动党员在文体活动中彰显个性,展现自我。传统的党组织生活比较单一,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理论及一些典型事迹、典型人物。这种纯理论学习及理想人物往往与现实生活脱离,难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行业的党员的多元化的需要;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枯燥,更多的是讲读或自习文件,难以跟上多媒体时代。各社区所属支部与党委可针对新形势、新特点,将党组成员渗透到各种文体活动中去,发挥党员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可结合党员的爱好、兴趣、特长、工作性质等,成立特色性的党员志愿者怎么写作队,细分为生活怎么写作队、文艺怎么写作队、体育健身队、义务巡逻队、绿色环保队等,不断融入活动、怎么写作活动、献身活动,将党的先进性与党的政策、方针、文件用百姓喜闻乐道的方法和无言的行动渗透到百姓生活中去。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极大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党的温暖、感受党的关怀;又可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丰富党的组织生活,让那些认为组织生活单调无味而不愿过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感到有意思、有价值、有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亮出自己的身份,投入到活动中去,寻找自己的组织。
4.构建资源共享的党性教育平台。资源共享的党性教育平台是指以全国党建一体化的网络为基础,建构一体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包括必修与选修的理论、文件与典型案例,远程的重要讲话或重要视频,部分内容可实现基层组织同步同时学习。这种共享平台还包括,基层组织之间、在某一区域内,不仅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还可以利用手机信息、手机报等形式组织共享学习。还可以建立党员群,用来交流信息、传递文件。还应鼓励每位党员建立自己的微博,及时掌握前沿,了解民意。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抢占网络阵地,宣传党的思想、政策、文件,在网络上展示党员风采,增强党群联系;还可以开拓组织学习方式,例如经典视频学习、远程函授学习等。通过这些信息载体不断加强流动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教育,不断强化其奉献意识、怎么写作意识,让他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真正理解党员的使命与价值,不让工作的好坏、职位的高低、工资的多少影响其先进性,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构建资源共享的党性教育平台,必须不断加强基层党员学习信息技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到来,网络成为人们交流、学习与生活的重要载体。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党员同志必须适应并用好这一载体。各级党委及其支部不仅要充分建好党建网站,还要增强党员的网络应用技术培训,保证每位党员都掌握基本的应用技术,尤其是社区与村一级的支部组织。
参考文献: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5).
李永华,涂谦.社会管理视域下的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3-54.
[4]杨群红.构建城乡一体农民工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J].中州学刊,2011,(4).
[责任编辑:宇 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