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探究宁波市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方式状况

探究宁波市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方式状况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19653 浏览:846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阐述学枝体育落实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学较体育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学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步成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为建立符合宁波市有专项运动技能学生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积极的探索,为逐步建立符合浙江省优秀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做出努力。
关键词: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模式;体育后备人才
“教体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横式之一,宁波市在面对招生难、体育后备人才少的困境的难题,做出积极的应对政策,市体育局。一手打基础,一手抓输送,逐步完善了从县(市)区级传校和训练点、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点、市级直属训练单位,到市体工队的四级训练体系。各级训练单位大力开展体教结合,比如与鄞江中学合办二少体、网球等项目的走训、市队县办、校办等,这种模式不但没有影响选手的学习,也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发挥了学校的积极性。教体结合将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并且,体教结合将会给学校体育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1、教体结合理论概述

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教体结合”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以人为本”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体育回归教育本原,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构建的体系。而提出“教体结合”的概念,意在

摘自: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唤醒教育部门在“教体结合”中“教”的主体意识,强调教育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过程中的主导地位。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切实加强教体结合”、“要以普通高等学校为龙头,逐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教体结合”培养模式主张以学校为培养基础,将竞技体育真实地融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之中,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关注教育过程的平等强调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问题。实践证明,竞技体育只有与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竞技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否则,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受到始辩不及的冲击,路越走越窄,最终被时代抛弃。

2、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现状

宁波市走“教体结合”的路一直坚持走以专业为主导的“训”与“学”相结合的专业输送道路和以学习为主导的“学”与“训”相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道路。

2.1 以专业为主导的“训”与“学”相结合的专业输送道路

宁波市坚持“教体结合”以专业为主导的“训”与“学”相结合的专业输送道路,最突出的代表是宁波市第二少体校。
2.

1.1 培养组织

宁波市第二少体校成立于1973年是一所市体育局直属的走训制少体校,宁波市第二少体校的直接领导单位是体育局。2002年12月进行整合后搬迁至鄞江中学,成立了市第二少体校、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和宁波市鄞州区重竞技学校“三位一体”的体教结合学校。
2.

1.2 “教”和“体”组织

学校本部单独开设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8个教学班,在训学生200人左右。学校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制订了“关于提高高考学生文化学习成绩的若干措施”和“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奖励办法”。学校开设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女子举重和武术(散打)等6个项目以及一个市队县办的武术(套路)项目。在校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的同时也接受文化知识的培养,为宁波市教体结合乃至浙江省做出了好的榜样。
2.

1.3 输送情况

从2004年重竞技学校首届高中生毕业开始,九年来先后有58名学生考入体育院校本科,有20名学生考入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遍布北京体育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上海、天津、武汉、沈阳、吉林体育学院等10多所大专院校。高考录取率从2010年的45.5%,2011年的58.3%,跃升到2012年的8

3.3%。同时还向省体工队、解放军队、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34名。

2.

1.4 竞赛情况

在参加全国青少年以上的比赛中,该校共获得金牌32枚,银牌32枚,铜牌59枚,连续两届超额完成省运会的金牌指标和输送任务。学校两次被省体育局授予“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并获得“2011年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殊荣。

2.2 以学习为主导的“学”与“训”相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道路

2.1 宁波市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据调查显示,宁波市各级各类中学中,有93.1%的学校能按照教学计划开展体育课程;在各级各类小学中有90.9%的小学能按照教学计划开展体育课程。数据显示宁波市中小学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数据表明宁波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校领导的重视,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至于少数学校出现的不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其原因在于:一、教学硬件设施,如场地、器材、场馆的局限性;二、教学软件设施,如校方领导的重视力度不够、教师资源的短缺;三、管理体制混乱,如语、数、英等主课老师为了单一的片面的要求学生成绩,抢占体育课程时间等等。宁波市各类中小学校中,能够按教学计划开足体育课的,中学的比例为93.1%。

2.2 专职体育教师配置情况

宁波市教育局和n个县(市)区教育局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研员,负责宁波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业务指导及管理。从调查和对这些教研员的访谈中发现,宁波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相对不足,其中,小学师资不足比率为25.75%,中学师资不足比率为2

2.34%。专职教师的缺乏,有待在纳入相应专业的体育教师。

2.3 场地建设情况

根据国家建标[1996]640号文件中的关于《中小学校建校标准》的相关规定来评定来衡量中、小学运动场地是否达标。宁波市中、小学运动场地达到标准的学校只占1/3,无田径场的学校也有近1/3。农村达标的学校要高于城镇;高中学校要好于初中和小学。如今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快逮变化中,城市中最稀缺的资源是土地,宁波还有近1/3的学校没有田径场地,对体育课程及户外运动的开展就是灭顶之灾。考虑的场地的局限性,建议对策如下:一、搬迁学校,选择较为宽敞的地域重建校舍。这样重建的代价较大,对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及配置都有极大的考验。二、空间利用,建立空中操场。走访中发现,大部分没有场地的学校校舍都被教学楼所覆盖,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可以把操场空间位移,在足够大的教学楼顶建立空中操场。

3、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的成效

3.1 本次伦敦奥运会将会有6位宁波籍或宁波培养的选手出现在赛场上:女子拳击项目的任灿灿、董程和李金子,男子游泳汪顺,女排单丹娜,田径李玲。这是宁波将参加奥运会人数最多的一届。其中女拳“三将”集体肩负着冲金重任。能代表宁波代表祖国这无意是让宁波无上光荣的事情。
3.2 目前,宁波市在后备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以市体工大队、一校五基地和基层各县(市)区传统项目学校(包括训练点)的训练网络。在体教结合形式上,宁波市体育局和教育局通过多年的努力合作,积极探索,在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建立市运动学校分校。如镇海的蹦技学校、鄞江中学的重竞技项目。学生的学习、训练、住宿等都在学校。教练员由体育局负责,训练经费由体育局解决。场地设备依托学校,体育局投人部分经费;
2)市运动学校学生挂靠在一些中、小学。如宁波市运动学校的游泳运动员的学籍在江东区东柳小学,上午在学校学习,下午上完一节课后到游泳俱乐部进行训练;
3)各县(市)区的少年儿童体校办到

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中、小学。训练经费体育局划拨,学校配套,教练员聘请或,学籍归所属学校:
4)省、市级训练点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宁波市有1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5个市级训练点,83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市级高水平训练基地。经费大部分由学校解决,市体育局每年经考核合格后给予适当的奖励。

4、结论与建议

4.1 在“教体结合”的实践中,碰撞出“1+1>2”的效果,体现了两个主体的优势互补,收益者无疑是运动员最大。
4.2 体育运动学校都趋予与普通学校联姻,解决了运动员的“学~训”冲突,运动员除了专项运动技能还能在知识储备和文化造诣上有所受益,决绝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尴尬,也维护了运动员的保障体系。
4.3 宁波市“教体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已具有一定规模与基础,“教体结合”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主阵地。
4.4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仍需在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加以支持和扶持,提高成绩的同时完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保障体系。
4.5 “教体结合”培养模式要不断深化,要不断的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加快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的建设步伐,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做更多的努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