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试述中非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和失灵”与其矫正

试述中非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和失灵”与其矫正

收藏本文 2024-04-11 点赞:15229 浏览:608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由于志愿失灵、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失效以及集体行动的困境等因素,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危机管理中存在着“参与失灵”现象,表现为无法参与、参与失效、参与绩效评价不高等。矫正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必须与改造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相结合,注重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建设怎么写作型政府,构建危机合作参与机制,推进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关键词:危机管理;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怎么写作行政;危机管理合作机制
1002-7408(2013)05-0024-04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是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社会。对于我国来说,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在经济领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社会领域,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叠加在一起,使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变动剧烈,导致各种件不断发生;在自然生态方面,近些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事实上,传统的思维、管理方式已无法应对后工业社会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必须要探求一种与高度复杂性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方式。对于危机管理,需要改变以政府为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udooo.com

中心的危机治理模式,引入其它社会治理主体,共同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危机。而非政府组织是具有公益目标、独立运转的、具有一定治理结构的社会自治组织,正是非政府组织的公益目标特性和社会自治特点,使其能够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但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导致“参与失灵”。本文尝试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现象的分析,探讨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未来可能的进路。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何以必要:多重理论的解读

对于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在理论界大致存在四种“规范分析”的证明方式,它们分别是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多中心治理的视角、怎么写作型政府的视角以及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1.参与源于“政府失灵”:来自新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现代社会危机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失灵,此论点由新政治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学派在理论上给予了规范的分析。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由于市场存在宏观经济的不协调、财富分配失衡、外部效应以及不完全竞争等问题,因而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控制,也就是说,市场存在失败的可能性是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控制的证据,[3]政府在经济社会中充当的角色有收入的调节者、负外部性的消除者、公共怎么写作的提供者、宏观经济和市场秩序的调控者等。然而,与市场存在缺陷一样,政府也存在问题,这一点在上个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滞涨”中表现尤为明显。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认为,西方国家政府干预和控制行为的缺陷是现在西方社会各种问题的源头,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决策的低效、政府的腐败寻租活动、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政府公共部门运行的低效率等。造成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公共利益定义的困难、现有决策机制和制度的缺陷、政府的垄断、行政人员的自利行为以及信息的不完全等。对于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开出的药方是进行宪政改革、发明新的政治技术、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物品的垄断等。从公共选择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政府自身的能力已经无法实现社会治理,必须与其它主体合作应对各种危机的发生,合作伙伴既包括市场主体,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等社会主体。与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检测设出发不同,有学者从现代政治过程出发,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必要性。韦斯伯德(Burton Weisbrod)认为,现代政治设计是公民通过选举产生出政治领导人,而这种选举制度使中位选民往往成为政治家当选的关键,所以,公共物品的供给总是偏向于中位选民,而其他群体的需求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4]因而会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的发生。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其公益取向,能够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怎么写作和参与社会危机的治理。
2.参与源于合作治理的要求:治理理论的解读。与公共选择理论相似,治理理论也认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是因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风险的存在,所以必须引入新的技术对社会进行治理,同时,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壮大使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成为必要。在一定意义上,善治的实践和理论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其现实原因之一是以非国家的和非政府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为构成要素的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日益发展壮大。[5]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产生了挑战,由于公民对政府的专断和治理的无效而导致危机频发的局面感到不满,迫切需要参与社会治理。各种公民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公民社会日益壮大。非政府组织在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具备了参与危机管理的必要条件。市民社会的成熟和国家治理的失效决定了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危机管理的必要,治理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其它社会主体合作,形成治理网络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治理意味着公共权威的来源不仅来自于国家和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也可以与政府共享公共权力。
3.参与源于风险社会的时代需要:来自怎么写作型政府理论的阐释。与以上论证思路不同,怎么写作型政府理论认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主要是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的必然。我国学者张康之认为,人类社会大致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是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和怎么写作型社会治理模式。由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低度不确定和低度复杂性的社会,所以以控制为导向的统治型治理模式和管理型治理模式能够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后工业社会是高风险社会,高风险社会的特征导致原来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以不变应万变的治理模式无法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挑战,风险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怎么写作型社会治理模式。怎么写作型政府是突出怎么写作价值和道德取向的治理范式,在制度设计上,它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在组织建设上,它以建立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制组织为目标;在政府职能上,它主张采取一种引导式的政府职能定位;在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上,主张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社会治理和危机管理。非政府组织是在后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它是出于社会自治的需要,最初非政府组织是在环保领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功能,后来则在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治理中表现出不同于政府的优势,而且,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改变了社会治理的结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二者处于一种相互监督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之中。[6]政府必须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参与风险社会的治理和危机管理过程。4.参与源自增加社会信任: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考察。社会资本理论是詹姆斯·科尔曼首先提出的,后经亚历山大·波茨、伯特、帕特南、布朗等人进一步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按照著名学者罗伯特·帕特南的观点,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一般公民中的参与网络,在此网络中存在具有信任和互惠结构的规范,本质上它属于一种公共财富。[7]社会资本的结构由一般公民的共同合作、互利互惠、信任等一些价值观和行为态度构成。社会资本能够形成这样一股力量,它能汇聚社会的向心力,促使社会成员从利己主义、缺乏道德感状态转化成具有浓厚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公民。[8]一般来说,社会资本具有增加社会信任程度、减少交易成本、稳定和促进健康社会心理的生成、有效化解和改善社会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社会资源均衡流动等功能。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公民自组织网络,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生成,从而达到预防、弱化公共危机的作用。具体而言,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审视,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非政府组织产生的信任网络能够促进公民之间、团体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和谐信任关系的产生,能够促进社会规范的内化和生成,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和维持社会稳定,预防社会危机的发生。在现代社会,社会危机的发生主要是源于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源于不同群体间信任危机的加剧,源于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而非政府组织通过公民参与网络生成信任社会资本,在公民、社会团体、政府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社会危机的发生;其次,当危机发生时和后危机时期,非政府组织能够运用业已存在的社会网络系统筹集各种资源、传递各种信息,构建和再生产新的社会信任网络,控制危机的进一步扩大。概言之,非政府组织在中观层面生成的社会资本,促进了公民、社会团体和政府之间基于相互信任和互益互惠的社会结构的生成,对公共危机起到了预防、消减的作用。

二、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现象:一个事实的描述

从我国社会实践来看,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尚没有如理论分析描述的那样在危机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而是存在“参与失灵”现象。所谓“参与失灵”,是指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导致参与失效的状态。具体来说,非政府组织危机管理“参与失灵”表现为无法参与、参与失效、参与绩效评价不高三种情况。
1.无法参与。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官办非政府组织和非官办非政府组织,前者如中国红十字协会、宋庆龄基金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等,后者主要是社会中自发成立的各种民间自治社会团体。对于非官办非政府组织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合法角色的缺失,由此而导致参与渠道堵塞和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必须经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后,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方能成立,即属于一种“双重管理”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很多非政府组织没有合法身份,难以参与到由政府主导的危机管理体系之中。对于具有合法身份的非政府组织而言,则存在缺乏正常的参与途径的问题,因而无法及时参与到危机管理过程之中。譬如,在2008年南方雪灾中,众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踊跃参与救灾,但政府反应迟钝,广东岭南狮子会曾主动请缨,却无法投入到救灾进程之中,据当时义工回忆,志愿组织联系多个部门,却不知由哪个部门统筹安排。[9]
2.参与无效。参与无效是指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救灾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投入到救灾过程之中。参与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非政府组织救灾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有效行动能力缺乏。譬如,在汶川震后救灾中就出现缺乏具有医护知识的志愿者的情况,专业医护志愿资源不足,其它缺乏专业救灾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也较为普遍。[10]参与无效首先主要表现在官办非政府组织的“类行政化”方面。 我国官办非政府组织缺乏自主性和足够的资源支持,导致其在危机管理中功能受到较大限制。官办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是属于完成上级部门和政府机关分配的任务,其提供的怎么写作是临时性的,缺乏长期性的规划和协调,因而在危机管理中作用受到较大的限制。[9]同时官办非政府组织还存在官僚主义严重、怎么写作效率不高、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外部监督机制等问题,使其获取资源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了它在危机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其次,参与无效表现在非政府组织彼此之间以及与政府之间协调不畅,无法有效合作展开危机救助工作。参与危机管理的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共享信息平台、没有联合机动的反应机制等也使非政府组织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3.参与绩效评价不高。从总体效果审视,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有一定的成果,有人甚至根据非政府组织的表现,将2008年称为“公民社会的中国元年”,但是,实证调查结果并不那么理想。首先,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的领域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募集善款、进行心理援助、信息传递等方面,其它方面的工作比如灾后重建、后续救灾活动中则较少涉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不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足等因素影响了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效果,使其社会评价相对弱化。其次,“从数据统计的结果看,非政府组织在5·12地震这一重大危机应对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像‘公民社会元年论’所认为的那样重大”,非政府组织实际作用评分低于参与必要性的得分。[11]

三、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的原因:基于理论逻辑的阐述

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是我国社会危机管理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参与失灵”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具体的原因主要有:
1.参与失灵缘起于“志愿失灵”。美国非政府组织研究专家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有效,也存在志愿失灵现象。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是慈善不足,二是慈善的特殊主义,三是慈善的家长制作风,四是慈善的业余主义。[12]首先,慈善不足使非政府组织无法汲取足够的资源,致使其缺乏相关的危机救助能力;其次,慈善的特殊主义使非政府组织在危机救助中会聚焦于一定的群体,而忽视其它具有同样需求的群体,或者只关注某一阶段的救灾,却在救灾的其它环节缺场,从而导致参与无效和社会评价不高;第三,慈善的家长制作风在官办非政府组织表现得特别突出,正是非政府组织的“类官僚行政组织”的特点,消减了它在公民中的影响力,使其资源吸纳能力受损;最后,慈善的业余主义对于非政府组织专业能力的缺乏富有解释力。非政府组织主要依靠志愿者资源参与,缺乏稳定的专业智力来源,从而导致参与失效等问题。

源于:查抄袭率怎么发表论文www.udooo.com

参考文献:
张康之.任务型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马全中.非政府组织概念再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
2012,(10).
[3][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12-15.
[4]Bruce R.kingma. Public Good Theories of the Non-Pro
fit Sector: Weisbord Revisited[J]. Voluntas.1997,8(2).
[5]俞可平.作为一种新政治分析框架的治理和善治理论
[J].新视野,2001,(5).
[6]张康之.论精神[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
人民出版社,2010.
[7][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
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3-196.
[8]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0,(2).
[9]岳经纶,李甜妹.合作式应急治理机制的构建:香港模式
的启示[J].公共行政评论,2009,(6).
[10]黄飞凯.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灾难性危机管理面临的
困境及解决方案探析[J].当代社科视野,2010,(4).
[11]周秀平,刘求实.社会组织危机参与的效果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怎么写作中的伙伴——现代福
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
[13]奥斯特罗姆.社会资本: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J].
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4]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马克
思主义与现实,2003,(2).
[15]陈翼周.治理绩效与社会资本——基于社会资本外部
性视角[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4).
[16][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译.上
海:上海三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
[17]陈秀峰.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18]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
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19]邓旭峰.公共危机多主体参与治理的结构与制度保障
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3).
[责任编辑:孙 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