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分析探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学术

分析探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8683 浏览:329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论证了加强生态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这一问题,并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生态方面知识;二是利用校园文化培育生态价值观;三是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四是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关键词】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途径
当前,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地纳入大众视野,通过生态文明说明人类对文明的价值有了全新诠释和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体现了以往价值观的进一步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重视其生态道德的养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中国人民大学在1998年和2003年这两次生态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接受生态教育后,对生态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态意识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但是,青年学生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的生态保护意识还存在许多问题,环境方面的知识总体上来说水平比较低,有较大的局限性;环境保护参与的意识较强,但行动往往滞后;现代青年对政府寄予厚望,却又对政府工作知之甚少。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生活中还经常存在践踏草坪、浪费水电等现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使当前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极具“校园特色”的环境污染现象。分析其原因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生态教育起步较晚,重视不够

在俄罗斯我们看到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开设生态学专业,还将《普通生态学》等相关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以培养生态环境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我国高校生态教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落后。由于教育部未将生态学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因此接受生态教育的学生数量都只占很小比例。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就更是没法形成真正的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氛围。

2、从高校生态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教育理念、内容及方式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就是缺乏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因为我国的生态教育相比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得较晚,生态文明理论发展还很不完善。因此许多学者对生态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介绍相关经验和总结的这个层面上,而对于有效开展生态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统一整体的体系,所以对现实难以起到良好又有效的指导作用。
其次就是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多样。由于传统对于课程体系的认识,文科理科差别比较大,对于观念的接纳层面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根据调查,在各大高校开展的生态教育均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这样的生态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无法从中感受到其内涵,因此他们对老师所讲的生态观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思想观念,更无法外化为一种行动。

3、社会舆论存在偏差

现在大学生接受大量相关的信息,而我们的媒体一方面宣传应该节约,一方面有宣传豪宅别墅的惬意与舒适,一方面倡导保护能源,一方面有呼吁高级豪华汽车的不同凡响。总之存在许多这样的问题,使的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还有许多人把成功的定义局限于物质享受,对于环境漠不关心或没有实际行动。

二、加强生态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相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较高觉悟以及文化素质,也是掌握当代科技知识的主要群体,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不仅是传播生态文明观的主力军,而且也是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有力的引导者、调控者和建设者,因为明天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普及和生态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这个群体,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有力的条件和保障。因此能否发挥好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关系着全社会能否真正实践生态文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需要其在大学阶段接受系统全面的生态教育。如何切实可行地有效开展生态教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生态方面知识

第一,通过系统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对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修养应当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学分制,其课程地位应如同“两课”,要求学生必须修满生态教育类课程相应的学分方能毕业。我们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本,在课时安排上给以保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使生态道德修养成为一种能够深刻影响大学生日常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理念,从而力所能及地去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从实践效果上来看这也是可行的,浙江大学把这两门课——《生命科学导论》和《现代生物学导论》作为公共基础课,而浙江工业大学开设的《环保概论》成为全校大学生的通识课,结果这些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在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利用网络,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平台。在网络领域中人与资源的联系与共享,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类、多模态的学习生态知识,联系与交流突出多样性、多模性、技术性、多通道性、随意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也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而且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天地。

2、利用校园文化培育生态价值观,将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

价值观作为文化发展中最基础、纲领性的内核,是我们社会文化发展的道德基础和精神依托。那么学校应该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从而营造生态氛围,最终提升整个校园文化的生态感染力,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
一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现在许多高校缺乏与环保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我们应该鼓励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相协调的思想和行为,制定相关制度来抑制与校园生态文化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真正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方面的是非观念,一定要坚定生态道德信念。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大力提倡节约水电、俭以养德,适度消费、文明修身,从而提高青年的生态道德意识。利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周、节)开展活动,使生态道德深入人心,唤起青年学生深层次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深化生态道德的情感。作为高校应当经常聘请著名生态学专家、教授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方面的专题讲座,并且结合本地区及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讲解。我们的团日活动可以采取讨论发言、知识竞赛、以及对所处社区与本地区重大或突出环境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等多种方式,来提高生态环境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当代大学生作为环境保护以及宣传的主力军,一定要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推动环境保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要注重生态教育的有效辐射这个方面。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组建环境保护这一类的社团,并且这些社团用特有的方式积极地开展着各类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高校的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应该大力扶植、加强引导,不仅在校内辐射展开各类环保活动,而且要鼓励他们向学校以外、向社会辐射开展课外的环保活动,凭借大学生良好的生态形象和优势,来唤起公众积极投身参与环保事业,相信可以带动社会公众来实行“绿色”消费,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养成生态道德。

3、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想要使其外化为一种持续性行为,从而内化成一种品质,这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实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环保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在具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中,各高校要切实提供真正必要的平台以及条件。
一是学校要支持节能环保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面向学生我们可以建立科研专项基金,从学生专业兴趣角度设置一批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且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研究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还可以利用废旧物品来制作一些小工艺、小设备和小发明,使大学生在创新研究的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意识。
二是实施生态调研,完善怎么写作育人体系。深化怎么写作理念,结合学校优势,怎么写作国家生态建设。将生态环保科考调研作为重要实践环节,例如我们学校就先后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开展 “电厂水系水质检测”;北京林业大学进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考察”、“灾后生态系统修复”、“碳排放计算器研究”、“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等多项研究和考察。
三是应当广泛开展检测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当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社区和乡村,切实宣传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参观考察节能减排搞得好的一些地方和单位,展开环境保护的情况调研,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在感知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保护环境的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节约资源”、“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以及“科学发展”这一系列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真正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4、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生态教育基地这一建设也是生态环境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实地具体教学和参观教学真正提供了有利的教学条件。各大高校应该积极与环保部门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搞好生态教育基地的建设,真正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良好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以设置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展示室,大量收集和展示反映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生态问题的录相、图片、影碟等相关资料,还有国内、国外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各地区高校之间也可采用资源共享的方法,将生态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青年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素质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本国生态环境的好坏以及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作为高校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的重任,带动整个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我们的高校必须适应时怎么发表展,将生态文明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纳入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参考文献】
.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
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004-02-17.
[3] .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4-05.
[4] 王琪.教育也要引入生态文明的概念[T].天津教育,200

7.04.

[5] 姜春云.中国生态的演变与治理方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 陈烈荣.新的科学发展观与大学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

4.

5.5-9.

【作者简介】 李美霞,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
武 青,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
贾金同,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

源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