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我国海洋述评

我国海洋述评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3463 浏览:129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人类与海洋信息沟通与能量转换的增多,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通过关注海洋生态和海洋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而将构建海洋体系提上日程。国内学者从不同领域与视角在海洋的内涵、调整对象、体系建构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文梳理与总结了目前国内学界对海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海洋体系的建构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字:海洋;生态;体系建构
目前人类各项涉海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涉海活动的频繁性、多样性与公共性。随着人类各项涉海活动的日益增加,海洋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对海洋资源进行文明有效的开发管理亦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对于海洋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开始起步,更多的学者与专家对于海洋在人类涉海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将海洋作为一种完整的规范的体系应用于促进各项涉海活动以及提高人类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之前,将其理论性质与规范体系做出详细的界定与条理的分析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对于海洋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研究相关问题的基础。对于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势必导致研究方向的盲目性。对于"海洋"的定义应从其根基--""的内涵开始研究。""因其内涵和外延的特性而多种多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其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人们观念中由思辨把握的,一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
对于"海洋"的定义,国内学者并未达成一致见解。侧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视角就会形成思路不同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主要从生态、公共和公共行政三个领域对其做出了相关阐释。
学者邱文彦、吴成根,滕娜以及王刚、吕建华从生态三个角度对海洋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海洋"一词较早出现于台湾海洋大学海洋资源管理研究所邱文彦教授的《海洋新--跨世纪的环境正义》一文当中,其主要思想是将海洋作为一国国土,质疑了台湾现有法律的现实执行性。他认为我国的海洋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在"永续性"和"跨时代公平正义"上,还有很多有待商榷的余地。[3]但其仅将海洋作为生态和环境正义来探讨而未对海洋的内涵及特殊性作详细阐述。学者吴成根结合人类涉海活动愈加频繁,由诸多海洋行为引发了道德关注的现实状况,从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将海洋体系的建构上升到海洋学这一学科理论的创建层面。[4]其更多的将学作为海洋的研究基石,以生态的观念阐述海洋体系的建构,对于海洋的内涵阐述欠充分。滕娜认为海洋是一种海洋环境道德,是人们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自觉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的总和。[5]其更多的是将与道德,手段与目的相等同,仅仅将人与海洋作为海洋的调整对象。学者王刚,吕建华从生态角度探讨了海洋的内涵。他们认为海洋是一种生态,我们在构建海洋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之间关于人类是否是自然界唯一的价值体的争论, 而是他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和敬畏的心态, 这种心态对于海洋开发显得尤为重要。[6]与此同时,他们认为海洋也是一种公共。
学者俞树彪将公共管理学作为海洋学的元理论,以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学、学为学科基础,认为对于海洋内涵的界定至少应当包括:生态公平,公共正义,全球责任,人海和谐,敬畏生命,大海有机和边际效应七个方面。[7]其将人类作为价值论的本体,更着重强调人类涉海活动是一种管理行为。
学者吕建华,吴失在海洋内涵方面加入了公共行政这个创新性的视角,以公共性为基础元素,将海洋纳入到公共行政管理的范畴。其从海洋的诸多特性进行探讨:生态性、公共性以及行政性,探讨层面相对较广泛。
综上所述,海洋的概念尚未被进行确切、清晰的界定,缺乏系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统的、可以引以为标准的海洋概念。概念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海洋的理论性质的研究具有延展性。但不论学者从何种视角进行阐述,海洋本质所具有的,以及其区别于生态,大地等的特殊性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依据海洋的自然属性以及海洋活动的公共性与外部性,海洋应具有"公共性";二是从探讨海洋的根本目的出发,在保护海洋环境及合理、有效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下,约束人类各项涉海活动,使得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研究海洋,建构海洋体系的初衷。因此,海洋在根本上具有"生态性";三是立足于人类涉海活动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人类的各项涉海实践是满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管理海洋的需要。与此同时,海域的权属归于国家,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角度看,海洋还具有"行政性"。

二、海洋的调整对象

海洋作为一种新兴的应用,对于其调整对象的探讨与界定对于其理论性质的认识具有关键作用。国内学者对于这一方面的探讨较为单一,并未形成统一见解。海洋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为此,从生态角度,学者傅华认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为"相似度检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由人们改造自然的行为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其认为人与自然并不存在关系,虽然不否认自然生态的重要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生态研究的根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就是将关系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的共同体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制定道德原则与规范。那么,在探讨海洋研究对象时我们是否可以将生态、大地等从陆域延伸到海洋呢?学者吴成根将海洋道德作为主要关注点,并认为海洋是以海洋道德为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科学体系,是研究人与海洋关系、在海域中人与人关系等问题的一门学科。海洋生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海洋学的基础;海洋道德矛盾和困境的研究,是该学科的相似度检测;海洋道德价值原则与价值规范的研究,是学科的主要内容。[9]学者俞树彪从公共管理角度入手,运用的是学的规范与方法,他认为海洋公共是对公共海洋管理行为加以道德规范的理论依据、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功能分析、效应评估等公共管理道德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研究为何、如何对公共海洋管理活动加以道德规范等问题的学问。[10]学者吕建华,吴失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双重性关系的角度,认为在研究人与海洋的关系时既要注重"物"的尺度,确立尊重海洋、保护海洋的道德规范;又要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调整人与人在海洋实践中的关系来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与发展。[11]但其更强调和肯定了海洋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实际上,我们在探讨海洋调整对象的相关问题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三点:第一,对于海洋调整对象的探讨应当充分认识和尊重其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特殊性,而不仅仅是将学与公共管理的思想套用在对海洋问题的探讨当中。海洋作为一门应用,是应涉海活动问题、海洋环境与资源问题而生。海洋从根本上并不能脱离、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但也由于海洋的流动性、关联性等区别于大地、生命等,因此我们不能将生态、环境、大地等从陆域延伸到海洋来直接指导人类各项涉海活动。第二,海洋应当是一门新兴的有生机的应用,其研究内容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势之下侧重探讨的问题应当有所不同。第三,界定海洋的调整对象与界定海洋的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人与自然,人与海洋信息沟通与能量转换的增多,迫于海洋环境的种种压力,海洋成为人类进入海洋这一特殊领域深入探讨的产物。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此不同的观念下,对于生态的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就产生了不同的结论。这势必对生态的调整对象的界定产生影响。同样的不确定性也存在于海洋的研究当中。无论海洋的调整对象是海洋,还是以海洋为相似度检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海洋研究的初衷是对海洋的保护,研究目的在于依据海洋的特殊性使人类思想中形成一种规范,用以指导和规范人的涉海实践行为。

三、海洋体系的建构

面对海洋灾害的频发、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海洋活动中人与人、国与国日趋紧张的关系,一种适合海洋特性的,为人类所共同认定的体系成为目前乃至未来人类在海洋活动中迫切需要的价值诉求。针对海洋行为引起的种种道德关注应由完整、规范的海洋体系进行约束。无论以工具理性的本位还是以价值理性的本位,海洋规范体系的建构势在必行。
不少学者已经在涉海诸多领域进行了海洋的反思。学者史兆光,林红霞就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建立人海和谐可持续开理观。其应遵循树立平等原则,强调人与海洋生物、人与人资源共享与机会平等和坚持国际协作原则,低碳开发,永续发展两条基本原则,培养全民性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海洋生物,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两条基本规范。[12]学者张成林,陈娜娜从海洋污染方面分析了海洋内部的对立与外部的统一,概括性的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相应的技术控制,推广环境责任,提高人民环保意识的建议。[13]学者吕建华,王燕以渤海湾溢油事件为切入点,从价值观念、外部环境和制度方面深入分析海洋失范在此次事件中的重大影响,并提出了加强有关海洋保护的教育和宣传, 树立人海和谐发展的新观,加大海洋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海洋监督机制等的宝贵意见。[14]
但总体来说,仅仅在涉海的具体领域进行反思是不够的,学者专家并未就此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海洋体系,在人类涉海活动的实践上缺乏理论体系层面的有效指导。我们知道,体系是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系统构成的特定的整体。体系从不同层面、特定视域可以由诸多方面构成。学者郑又贤建构的生态体系从体系内容的角度出发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针对现实存在的不足,强化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第二,以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的平衡互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自我节制、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平等互利三方面为基本原则;第三,建立健全生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15]学者胡鸣铎,牟永福建构的公共管理体系是按照其不同类型进行的,分为制度、政策、职业。每种类型的其内涵与特征均不相同,可独立深入探讨,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系统。[16]而对于海洋体系的建构,目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定位于理论体系的理论分析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
在海洋体系的理论分析层面,学者吕建华,吴失进行了详尽阐述。其将海洋体系的构建分为自然个体、社会公众、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分别从海洋观念、海洋制度、海洋社会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海洋精神四个方面进行。[17]其海洋体系的建构建立在规范体系的基础之上,遵循了微观、中观、宏观的逻辑体系。理论分析层面相对广泛,各个层面有的放矢,侧重点均不同。但不够详细与深入,仅仅阐述了观念、制度、社会与精神四个层面,而并未对其进行逐一详尽的分析与讨论,理论框架有待充实。
在海洋体系的实践操作层面,学者吴成根较早的提出了海洋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其从学科性质、制度文化、道德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剖析,并为海洋体系的建构从提出、制定行之有效的海洋准则,加强海洋的利益监督机制和法律监督机制,开设海洋学课程以及建设专业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18]总体来说,其研究需要各机构、多方面的配合,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以及人力、财力的投入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相关人员与部门进行不懈努力。不难看出,要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海洋体系尚需长期、充分的研究与探索。对于海洋体系的建构思路,目前学界并未形成具体常规,反而给我们以更宽阔的视域来对其进行充实,加深其延展性与外延性。同时,对于海洋体系的建构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建构海洋规范的目标体系,使得海洋体系的建构有方向、有系统的推进。明确建构的根本目标,并随环境的变化与问题的发展而融入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具体阶段中,形成具体可见的目标。第二,明确海洋体系的重点建设领域,以此作为核心辐射点,使之各个方面相互优化、相互促进。
四、结语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海洋这一新兴课题进行了部分思考,在基本理论如海洋的内海、研究对象、海洋学的学科基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不可否认,对于海洋问题的探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基本理论方面有待深入挖掘和扩展,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方面尚存在欠缺,在体系构建方面未形成完整有序的规范,还有待商榷。海洋是人类研究海洋发展客观规律、进行海洋实践活动所应有的合理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对于海洋政策、法律和规范有效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危机早已超越了国界和意识形态,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生存问题,为此,对于海洋相关问题的探索任重而道远。无论人类探索的脚步深入海洋的哪个方向,将海洋作为一种信仰,将是人类面对海洋,涉足海洋最根本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吕建华,吴失.论海洋及其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7.
吴成根.试论海洋体系的构建[A].中国海洋论坛组委会编,韩立编.2010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189.
[3]邱文彦.海洋新--跨世界的环境正义[J].应用研究通讯,2006(37):25-26.
[4]吴成根.试论海洋体系的构建[A].中国海洋论坛组委会编,韩立编.2010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190.
[5]滕娜.我国海洋环境规范理论与实践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9:14.
[6]王刚,吕建华.论海洋及其内涵[J].湖北社会科学,2007(7):101-102.
[7]俞树彪.海洋公共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9:92-99.
[8]傅华.生态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5-116.
[9]吴成根.试论海洋体系的构建[A].中国海洋论坛组委会编,韩立编.2010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191-192.
[10]俞树彪.海洋公共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9:92-99.
[11]吕建华,吴失.论海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udooo.com

洋及其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3):38.
[12]史兆光,林红霞.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视阈[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17.
[13]张成林,陈娜娜.海洋污染引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2):88.
[14]吕建华,王燕.由渤海溢油事件引发的对海洋建设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2(4):59-62.
[15]郑又贤.建构生态体系初探[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4):42.
[16]胡鸣铎,牟永福.论公共管理之要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8.
[17]吕建华,吴失.论海洋及其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0.
[18]吴成根.试论海洋体系的构建[A].中国海洋论坛组委会编,韩立编.2010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192.
作者简介:周婷婷,女,1986年出生,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学理论与政府治理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