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七年级数学教学 >试析语文教师新课改素质软肋

试析语文教师新课改素质软肋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23169 浏览:1059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十年新课改进入“深水区”。一线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与角色适应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知识结构与人文视野、独立阅读与评赏能力、写作理论与作文实践、教育实验与研究意识、多元思维与鲜明个性等方面,已成为当前深入推进新课改的“软肋”。只有找准并加固语文教师新课改素质的软肋,才能突破新课改实施的瓶颈,更好地深入推进新课改。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师 问题策略
新课改实施十年来,各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暴露了某些问题。如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受传统观念和教学习性的制约,自身素质与角色适应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成为深入推进新课改无可奈何的“软肋”。为此,如何找准并加固语文教师的新课改素质软肋,便成为当前新课改走出“深水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知识结构与人文视野的软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新课改视域下,语文教师除了掌握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的知识以外,还应尽量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由于许多语文教师读书少,不说别的学科知识,就是语文本身的知识也知之有限。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文学方面的书了解很少,尤其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诗人都知之甚少,对优秀的青少年读物更是缺乏关注,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师知识结构和人文视野的残缺,上课只能举其一,而无法反其三。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最终必然导致学生语文视野的封闭与狭窄。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仅满足于精通本专业,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我国古代的《中庸》中就说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置于首位,可见博学之重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博学多才。当然,这并非让语文教师成为通晓各种知识的杂耍,这里是指在博学基础上的返约求专。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深入,只博不专,如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很难进行纵向的挖掘。既博且专,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纵横交错的综合研究。因此,语文教师除了本专业、教科书以外,必须眼望窗外,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才能应对新课改形式下新的教育需求,否则将面临不如弟子的尴尬困境。

二、独立阅读与评赏能力的软肋

语文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但现在仍有不少教师是离了教参就无法上课,究其原因就是自己读书太少,甚至不会读书。由于不会读书,自然无法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而且文章的主题如何把握也只有依靠参考资料。教学是特殊的认知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

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再加工,要经历“懂、透、化”等阶段,最终把自己的体会和思想感情融于其中。如果一个教师几乎逐字逐句地“背”教参,缺乏真知灼见,教学怎能生动有趣?过去有的教书先生上起课来摇头晃脑、陶醉万分,至少表明他对教学内容是投入了相当的感情,学生也容易受其感染。而现在不少教师由于自己不会读书,根本就不知道文章美在哪里,只有照本宣科。“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长此以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能是一句空话。
语文教师只有在博览中积累语感,才能凭借艺术的慧眼,捕捉文学的灵光。《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作诗的例子就很值得今人借鉴。香菱想作诗却又一窍不通,黛玉先让她“揣摩透熟”王维五律诗一百首,以进入诗情画意,再读杜甫七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情感”,明白诗的功力;最后再读李白七绝诗一二百首,领悟诗文“返璞归真”,培养个性和想象力,结果香菱在“博览”、“揣摩”和“领悟”中学会了作诗。可见“胸中有丘壑”则“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要胸装锦绣文章,口纳千古名句,方能教出语文的灵气,培养出具有一定鉴赏力的学生来。

三、写作理论与作文实践的软肋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然而教了几十年书没发表过一篇文章的语文教师却大有人在,退一步说,平时教学生写作文同时自己也能写一篇象样的“下水作文”的又能有几人?长期的只“教”不“写”,教起来觉得自己挺象个学者,一旦写起来,却发现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却正是指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主题游离、内容空洞、层次不清、语言干瘪,甚至语病百出。据某市报载,某县为选拔优秀教师进城任教,组织全体有意调入县城的教师参加统一考试,以示公平。所考试卷恰是当年高考试题,却不料在请市直某校教师阅卷后,其结果令领导大吃一惊,单是作文得分,相当一部分教师连二类卷的最低分标准都没有达到。依靠如此写作水平为人师表,又怎能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语文教师要坚持写“下水文”。教师作文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虽然有的老师讲起作文来,理论上一套又一套,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隔靴抓痒,根本就无法具体深入,也很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合理的批改和评价。有的老师干脆把学生作文收上来简单地打上个等第就完事了。三年下来乃至六年下来,学生终究不知作文为何物,仍是“谈作色变”。要改变如此现状,语文教师只有一条路——多写“下水文”,努力提高自己“写”的水平。

四、教育实验与研究意识的软肋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分工,教师完全成了教学的实践者,总是期待别人来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在当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具有教科研意识的人很少,真正去结合工作搞点研究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很多教师在师范院校虽也学了点教育学、心理学,但一扎进教学圈子里,就再也不“理论联系实际”了,早就把那点理论忘得一干二净,自己在教学上还是单纯凭经验,教参是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过要用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本身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不少教师不仅自己不想研究,而且对别人的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也不感兴趣。
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是研究的旁观者,大量的繁冗复杂而且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由于传统学习习惯的导向,教师以把书教好为己任,存在着严重的“懒于实验”的惰性和“惧怕研究”的畏难心理。许多语文教师平时很少去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和期刊,只是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才去借几本杂志临时拼凑一篇所谓的论文,文章质量自然很成问题。由于科研意识淡薄,一些教师自身“充电”能力严重不足,一年又一年,只能简单地重复劳动,成为教学的“机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因而,语文教师要想很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成为教育实验的操作者和教学理论的探究者。

五、多元思维与鲜明个性的软肋

新课改要求教师革新传统教学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教学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全的个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准备教学时独立思索,深入感悟,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自由空间包括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谐的研究氛围和富有创意的问题设计。如果教师上课思维老套,教法守旧,缺乏创意,无形中给学生带上了思维的枷锁,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在吃剩饭,长期下去,语文课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可想而知。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感的言语材料,教师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善于怀疑,大胆设想,树立强烈的批判意识,冲破教参之类的“紧箍咒”,充分相信自己的艺术感觉,凭着自己对作品的深入领悟在怀疑中发现问题,树立教学新理念。
教师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知识积累象撒胡椒面似的用在字词、语法、章法、修辞等各个方面,很少考虑建立自己的个性知识结构。对于作品的理解把握停留在浮浅的篇章形式上,缺乏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对于组织教学停留在有板有眼的我问你答上,没有捕捉到学生灵性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引导痴迷于几个学生的勇敢抢答上,没有磁场式的引力效应。因此,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牢固树立起“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教”的思想,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力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总之,新课改要走出“深水区”,需要语文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多面手”,只有找准并加固语文教师新课改素质中的软肋,才能突破新课改实施的瓶颈,更好地深入推进新课改。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