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区域经济 >面向多维主体诉求一种蛛网创新模式书写

面向多维主体诉求一种蛛网创新模式书写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9219 浏览:343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创新主体行为的组织、创新要素的输入以及创新活动的形式深入,强烈地影响着产品创新的全过程,尤其是设计、实现环节。基于这种多维要求,本文旨在探讨一种蛛网创新模式,以便源自不同主体的需求、知识、思维等方面资讯得以合理地组合利用。并融入创新过程,这些要素的输入方式、相关主体参与创新的模式直接影响创新的效率,探讨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对于成功的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蛛网模式;创新;集成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2-0014-04
一、引言
心理学家Sternberg以及Von OR等关于创新能力(creativity)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强弱根本性地取决于对一定创新主体(包括组织与个体)的输入,而这些要素总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载入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我们理解广义创新过程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创新主体总是以合适的创新活动形式参与产品创新的不同阶段,从这些活动在创新中的形式来看,它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新决策、提供信息以及创造性的方案酝酿与设计,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看法或对既定的方案进行取舍决策。
创新主体的组织、创新要素的输入以及创新活动的形式广泛、深入而强烈地影响着产品创新的全过程,推行创新的全面管理,尤其是全面的设计与实现环节、全面的主体参与以及全面的信息知识嵌入,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丰富的信息以及基于各种信息的诸多使能技术,尤其是强大的产品设计支持系统,给设计者提供了从知识、信息、思维方式到设计方法(design methods)的全方位的充分支持,体现了现代创新要素互为支撑的特征。而这些要素的输入方式、相关主体参与创新模式直接影响创新的效率。

二、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模式分析

面对多主体参与、多诉求并存的实现过程,就产品创新的输入与转换而言,发散、积极的思维能力、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以及畅通的介入模式可以确保对市场需求的准确理解,以实现在产品功能、外型、实现模式等方面的方案集合空间的扩展,为后续优选方案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在创新能力的要求上会有所不同,早期的以功能、外型等产品形体特征为中心的跨越式创新较后续的渐进式创新更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主体、输入要素以及过程的有机整合要求创新不仅要启动、激发不同创新主体独特的创新思维,同时更需要合适的创新组织模式对这些创新资源进行组合,一个恰当、稳定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创新成果,并最终导向卓越的解决方案。当前经典的产品创新模式有瀑布模式、迭代模式,它们在创新活动安排与功能上各有特征。
瀑布模型最早由Royce在1970年提出,其开发周期为顺序性发展与管理程序的集合,其过程排列后酷似瀑布故得名。在该模型中,首先确定并接受客户的需求,然后拟定规格说明,通过验证后才进入设计、测试维护及定型阶段。
迭代式模型是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方法论下的周期模型,在这一周期模型中,迭代的对象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的全部开发活动和必需的所有其他元素。所以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至少包括需求识别工作流程、分析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工作流程和测试工作流程,RUP组织认为所有的阶段都可以细分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以发布的产品而这个产品是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
瀑布模型、迭代式都是基于过程的生命周期创新管理方法,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但应用环境和特点却各不相同。瀑布模型关注开发的阶段性,强调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以及产品测试。这种范式令开发设计工作组织有序、条理清晰,但其严格的工作序列安排所存在的不足也非常明显。按照瀑布模式,需求和设计中的问题无法在项目开发的前期被检测出来,系统设计中的问题一般要到测试阶段才能被发现,而整个创新工作的缺陷则只有在系统交付客户之后才会发现早前对于需求的理解是错误的。通常在第一次系统集成时这些设计缺陷会在测试中暴露出来,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返工,重新设计、编码、测试,进而导致项目的延期和开发成本的上升。这种模式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项目常常延期完成或开发费用超出预算,项目开发进度往往会被意外发生的问题所打乱。
与瀑布模型相比迭代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这种范式上的不足。其首先允许变更、优化系统需求,创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向业务部门演示迭代所产生的部分系统功能,研发人员可以尽早地收集业务部门对于系统的反馈,并及时改正对业务部门需求的理解偏差,从而保证开发出来的系统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其次,可逐步集成元素,在瀑布模型中,由于要求一次性集成系统中所有的模块,集成阶段往往要占到整个项目很大比例的工作量(最高可达40%),这一阶段的工作经常不确定并且非常棘手。在迭代式模型中,集成工作被分散到连续不断的迭代过程之中,每一次迭代都会集成一些新的系统功能,但要集成的元素都比上一次少得多,所以工作量和难度都是比较低的。
迭代式模型主要解决的是创新风险的控制问题。传统的开发流程中系统的风险往往要到项目开发的后期,也就是测试、集成阶段才能够被发现和解决,而迭代式开发中的风险可以在项目开发的早期通过几次迭代尽早地得到处理。然而并不是企业应用迭代式模型开展创新开发工作就万无一失。对迭代式模型应用如果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生命周期模型就很可能退化为一种原始的无计划的“试——错——改”模式,对开发人员及业务部几人员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产品创新的蛛网模型与特征

瀑布模式和迭代模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将源自不同创新主体的需求、信息及知识等资讯与创新过程进行结合。所不同的是前者将需求提出者、设计开发工作的承担者及其咨询严格按照先后序列进行组织,不同阶段与主体之间秩序井然但交流不足;后者则在设计创新活动的诸环节以主体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以迭代的方式是前后阶段、主体之间的交互制度化,这种模式解决了创新活动反馈隔阂问题,却无法满足涉及多维主体及需求诉求的创新活动的并发性、系统性以及介人性等特征方面的要求。

1、蛛网创新模型

以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发现,在一定的组织转换机制中,创新主体介入及要素输入的合理性决定了创新的成败。按照心理学家Sternberg以及Von OR的观点,几种输入要素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创新思想的产物。所以,创新的实质就是从创新的不同角度和在不同阶段适时输入创新思想。创新思想从根本上决定了创新的方向和内容。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保持创新思想开放性的同时,确保关于需求的定义、使用环境信息、反馈信息与相关创新主体组织之间具有畅通输入渠道对于成功的创新非常重要。创新系统性、多样性的思想及信息输入,有利于扩大创新的空间和突破点,实现创新基点的多样化。开放的思想模式确保了每一项创新的备选方案的多样性,避免了由于方案设计、遴选方面的缺陷可能导致的风险,这有利于对创新风险的控制。考虑到瀑布以及迭代模式的特征,我们设计出一种蛛网创新模式,如图所示。蛛网创新模式将实现创新思想产生源、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创新系统的创新功能以及对创新思想的利用效率。蛛网创新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结构特征以及运行特征可以满足这种高效创新要求,以实现对创新过程中的多维资讯、多元主体与诉求的合理安排。
蛛网模型主要工作内容围绕知识源、主体以及过程的整合展开。首先,在总体创新目标下确定基本的创新维度,创新以此向不同方向展开。其次,在任何一个维度,从创新的每一个开发阶段就引入多样化的创新意识、概念和方案。其强调的是通过保证每一阶段拥有众多的创新基点,实现创新全过程的风险分散,并以此提高创新的质量。最为关键的是在创新的每一个阶段和维度确保创新主体具有顺畅的通道获得和利用各类创新资源,以便为分散创新风险和提高创新方案质量提供保障和基础。
为实现创新资讯、创新主体与创新过程的三维集成,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同维度的创新团队在开展专业化的创新活动中彼此保持横向联系,并周期性的对创新阶段性成果进行讨论,实现创新协同化与集成化。由于蛛网模型每次阶段性的集成都会产生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在创新的早期可以及时发现缺陷并锁定性能上的瓶颈,以便突破,这一特征可以帮助企业尽早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创新团队士气以及生成更高质量的产品。

2、蛛网创新模型的特征

(1)系统性。成功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该创新模式从横向和纵向多个维度和阶段提供了创新的思路,确保创新整体工作的有序、完整开展,减少因某方面的创新工作滞后所导致的整个创新计划的调整甚至失败的可能性。
(2)开放性。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该模型中,每一个创新的维度(节能、怎么写作、功能等)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基点与突破口。更为重要的是在创新的任何阶段和维度该模型均提供了创新思想与方案的全面导人通道,这为创新主体(个人或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参与、介入平台。
(3)并行性。创新活动在创新的不同维度并行开展(能耗、环保等),而每一个维度的阶段性创新问题也是由不同的专业创新主体同时开展的,这一点可以确保创新适时、协同,提高各部分独立创新模块的兼容性,减少集成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4)集成性。在各个维度开展的创新活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集成性地体现于整个阶段性的产品上,创新的早期阶段不同维度关于产品的独特概念,形成较早的集成概念、定义,后续创新阶段不同维度的创新实现方案及设计方案的集成形成集成化的设计方案。(图中所示的浅色区域即为在各个阶段进行的创新活动的阶段性的成果展示),而包括灰色区域在内的广阔领域则是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5)风险可控性。该风险的系统性确保了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不会因为某方面的忽视而造成重大的创新失误,而开放性则确保了任何一项创新活动和方案的提出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产生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为优选提供了可能。而针对每一个维度、每一个阶段的创新主体所产生的多个创新思路以及方案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集中的可能。

四、蛛网模型创新应用——以绿色产品创新为例

源自不同主体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与发展性,这也是创新的本源,人类对环境健康的潜在需求的渴望、对现实需求的重新理解、关于现行产品存在的缺陷以及完善或替代的想法触发了绿色产品创新的冲动和想法;其中满足潜在需求或改进现实产品的方向决定了产品创新的方向,包括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或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这项工作涉及产品创新的战术策略或战略规划。来自企业产品设计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以及来自客户、消费者的关于满足新需求、完善现实产品的创新思路以及奇特的实现模式构成了创新产品的最初概念,消费者关于特定需求内涵的提炼具体描述构成了概念性创新产品功能定位的基础。
在具体设计与实现模式方面,企业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技术部门承担着主要的工作,他们关于产品实现方法的探讨将使各种技术性创新思想直接融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入到产品的设计之中;对于既定的功能以及实现方法或模块的技术实现,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已经相关合作伙伴、研究机构创造性地完成。在产品创新过程,这是一项技术性和创造很强工作,一方面需要技术人员对传统的设计知识、工具非常了解;另一方面又不能局限于此,而必须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以蛛网创新模式分析如下。
(1)环境的压力引发普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于人类健康的忧虑。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成本降低、能耗降低压力引发技术人员对于绿色产品的动机,研究机构对新材料、产品以及用途的研究。
(2)消费的产品计划体现为购写、消费绿色产品的趋势,工程技术人员表现为设计、储备绿色产品的开发计划。
(3)消费的时尚或概念表现为包括低能耗、无辐射、绿色等新趋势,工程设计上则可以表现为选择可再生能源、材料的使用,以及对现实产品的循环利用观念。
(4)产品设计实现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模式,如通过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来实现既定的产品功能或者概念。
(5)具体的产品设计中关于产品系统的设计,零部件的设计细节在相关实现模式下对既定技术、标准的运用、设计方案的再用、具体材料的选择等。
(6)在制造环节在工艺设计方面考虑现行工艺的利用、库存以及产品。生产制造模式的选择、工艺工装设计以及组织工作同样需要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相关部门以及合作伙伴的创造性合作与设计才能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实现成本以及时间方面的要求。
整个创新的思想源于人们对于绿色环境的要求,并探讨从能耗、重用、健康等多个方面予以实现。选择产品设计时的能耗模式选择(如再生性)电动汽车、氢原料汽车、太阳能为原料,材料的选择(再生性、降解性)。对于前期设计的再用,生产阶段对成熟工艺、设备的再用、对库存材料的利用,使用过程中对既定产品零部件的利用,使用后再回收的分拆与利用等。在健康性方面,在产品设计、材料选择时的考量,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放与减少,使用过程中对于用户健康的考量,使用之后对于环境的影响等。
五、结论
对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诸要素的合理安排与有机整合是实现既定创新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对传统创新模式优缺点的分析,本文设计的蛛网创新模式对创新主体、创新资讯以及创新过程的识别与组织利用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创新工作平台,可以实现对创新主体、资讯以及过程的并发、系统与开放式集成,在有效控制创新风险的同时还将极大地提高创新活动的绩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