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群众文化 >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背景下开发和改造

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背景下开发和改造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25487 浏览:1106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应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计划号召,沿岸城市就运河开发和改造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其中尚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是由于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基本要素缺乏整体的认识造成的。本文通过相关实例的探讨试图将这一部分内容加以补充和强调,并为以后的相关活动更好地展开打下基础。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申遗;开发和改造
京杭大运河在地域上不仅贯穿南北,同时在中国的悠久的文化史中又作为一条文化长廊,链古接今。它跨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14个地级城市,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在漫长的岁月里,古老的运河滋养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沟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两大源头: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造就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然而,流淌到今天的大运河它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所谓的“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正在迅速流失,大运河自身也即将从人们的视线中隐没淡出。京杭大运河原是开挖河道连通了五大水系而成,但如今随着历史上漕运的废除,黄河改道的淤塞,普遍缺水,以及后来严重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多次的改造和沿岸的开发建设,大运河作为有水通航贯通全程的完整作用上的一条河,已基本不存在。历史上,沧州段运河一直是条丰水河,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就在解放前,运河水深还有六七米,能行20多米长的大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河的水还经常满槽,可现由于工业污染和民用排污使得运河中满是污水,甚至严重缺水使沧州段运河成了‘干河’。以往浅吟低唱船歌、打鱼运货的运河人家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冒着黑烟轰轰而过的机动船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运河流经的杭州拱宸桥,两岸的许多古迹大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中的桥东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博物馆和地下商城。所幸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借助为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项目之契机,再次筑起保护运河和运河文化的构想,于是在申遗,声援奥运的大旗帜下,一系列规划和改造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已初见成效。但就“要素、空间、时间、动态、与人民当下生活的关联、物质和非物质结合”六大遗产保护发展趋势而言,在规划和改造活动中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尚存在一些矛盾和模糊不清的状况,从而影响了整体改造的效果,并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反而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在此,笔者将视角限定在无锡这个唯一被京杭运河穿越而过的城市,从局部开发和改造乃至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加以分析和探讨。
“在保护中利用,在创造中复兴”,无锡市本着这一理念展开了开发和改造实践。以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为原则,打造出了一个运河“活态”博物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利用”这篇大文章,无锡主要分三个部分展开。其一,利用2010年世在上海举办的机遇,全线开通无锡段古运河旅游,作为无锡城市水上旅游的新体验;其二,利用工业遗产的厂房、仓库、办公楼发展创意产业;其三,把古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在居住在周边区域的百姓眼里已经可以看到改造项目总体获得了成功。“路平了,水清了,晚上到河岸边走走,四周漂亮极了。”“老无锡”笑着说,“现在出门就是祝大椿故居,走两步就到窑群遗址博物馆,文物古迹就在‘家门口’,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作为申遗项目,改造后尚存在一些理由,该如何解决以及更长远发展的构想,运河生命究竟会有多少年,则是摆在当今人们眼前无法回避的理由。只有紧密结合“要素、空间、时间、动态、与人民当下生活的关联、物质和非物质结合”遗产保护发展趋势展开相应的规划和改造才能真正将保护运河及运河文化之举落到实处。
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历史的记载中,运河两岸一边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悠然惬意,每家人家沿河的码头上不知送走多少远方的游子和娴静的娇娘;另一边则是砖块,布匹运输,航船修理等诸多贸易活动的码头,以及前店后坊的建筑群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承载了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具体而又特殊的表象。但在申遗为背景的改造过程中,由于将居住者外迁的策略使得这一特定空间中失去了最鲜活的要素——人以及与之相应的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当代的商业活动,餐饮﹑旅游怎么写作等。这种生硬地剥离和填充手法是否能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笔者不敢苟同。运河所承载的鲜活生动的内涵是否作为申遗项目保护的“要素”;或是将其肢解,通过道具化,场景化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是规划和改造前首先要解决的理由,也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其次,作为申遗项目的京杭大运河,目前主要是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进行开发,但其功能性价值除地区性观光旅游以外是否还能结合当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与人民当下生活的关联”,需再作深入探讨。其三,有专家说:作为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消亡的危险。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失为一条“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和“民俗陈列室”,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那么,在当今,该如何恢复、强化其本有的功能以使得它不负“世遗”之名呢?是否仅仅在运河沿岸保护﹑修建一些建筑,为廊,为库,为馆,为室就可以了?这个理由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目的在于保护什么?即何为运河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我相信仅凭文字,图片以及实物资料角度和抽象的理解是难以胜任解决这一系列理由的。
在无锡运河公园的改造项目中,有廊,有库,为有馆,有室。其中古代文化长廊,采用汉白玉材质,运用浅浮雕形式将许多关于当地政治,社会文化故事按照历史线索铺陈罗列,进行表现;成本固然不低,但雕刻作品本身并不能作为恒久的艺术创作流芳百世;从内容上来看,罗列杂陈,令人不知所云(见图1);古代科技库,这个概念下产生出丰富的景观拼贴并置的画面(见图2),殊不知这些人造的检测古董会对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影响?
最后一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要求,同样也是作为申遗规划案中的提到的生态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背景下的开发与改造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性理由没有相应的可操作的指导性内容。京杭大运河在沿途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受到严重的影响与冲击,有些地段的航道甚至已名存实亡,如何通过一系列生态整治和恢复使得运河又重新恢复生机。并且在运河开发和改造项目中还可以结合生态教育功能,为人民当下的生活增加新的内容,并为运河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设计项目在生态恢复与教育方面获得成功已有在前,作为以后的运河开发项目多少可以受到些许启发。同时,作为运河文化的动态发展起到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由于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跨度大,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并且项目条块化的分割使得一个本应整体开展的项目变得支离破碎,通俗地说就是“各自眼中的运河文化”景观化体现。缺乏一个整体的可操作的架构,将其统一和贯穿。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厘清思路的前提下作统筹安排,确保将运河及运河文化的保护针对“要素、空间、时间、动态、与人民当下生活的关联、物质和非物质结合”方针展开。
笔者曾到世界闻名水城威尼斯游历,除了便利的水上交通以及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予人以深刻的记忆外,摇着“刚多拉”沿途叫卖蔬果的伯伯才是水城中最真实灵动的亮点;而京杭大运河在当代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如何使运河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而这些才是大运河申遗活动的灵魂和内核。2004年,杭州运河公交正式启航;2007年,《杭州市区河道交通航运规划》出炉,市区291条河道将全部通航;2010年……
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背景下的开发与改造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在此针对过程中的得失作一些浅议也是为了表达支持这一盛举的拳拳赤子之心;同时,值此绿色设计理念及策略离开案牍,走向实践,接受检验的盛会良机,是否可以从反思目前状况开始,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策略运用到实践中,为京杭大运河顺利申遗提供科学,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景亮.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杭州网,http:∥.cn/20050801/ca108316

2.htm.2006519.

[2] 大运河申遗国学提案.http:∥baike.baidu.com/一view/848400.ht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