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实践教学改革 >英语词汇融“词”于“境”,优化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基本

英语词汇融“词”于“境”,优化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基本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28304 浏览:1245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首先提出。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狭义上常指“上下文”。上下文不仅包含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还包括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环境(John Rupert Firth)。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认识到语境对词汇教学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创设语境还是比较困惑,以至于我们还是能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单词难记、教师抱怨单词难教的声音,原因就在于词汇教学脱离了语境。
那么,为什么要创设语境呢?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语境之于词汇,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词汇需要融入语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意义与活力,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语境的价值,也就是说 “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

一、当前学生词汇学习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问题一:阅读时,由于生词太多而无法理解句意,导致速度偏慢,答题准确率低,阅读能力和词汇量呈负循环状态。
问题二:在书面表达中,学生因不了解语境而乱用、误用、滥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如When my parents got married with each other, they had no money at all. (受思维定势影响,get married to sb误用为get married with sb);North China always rains a lot in summer(这个季节华北总下雨,中国式翻译)。
问题三:单项选择题和完形填空题,因忽视语境而误选的现象比比皆是。如:
That is the only way we can imagine________ the overuse of water in students’ bathrooms.
A.reducing B.to reduce
C.reduced D.reduce
很多学生一看到imagine就以为必用动名词,因而误选A。如果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此处imagine的对象是 the only way,后面须用动词不定式表目的,因此B才是正确的。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词汇,应用不够灵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学生学习方面的,更有教师教学方面的。
第一,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不善于利用记忆策略。虽然也有学生接受了词汇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的观点,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还在无意识地运用机械重复策略,如对于巩固词汇的方法,多数学生认为主要靠考前突击背诵词汇表,而不是把工夫花在平时,把词汇学习放在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等语境中去记忆、理解和应用。
第二,教师教学方法传统机械,词汇检测方式单一。目前,多数教师采用以下两种词汇教学方法:一是利用一节课时间,集中讲解本单元所有的单词和短语;二是处理完课文的层次阅读后,把重点词汇挑出来,逐一讲解习惯搭配,然后举几个例子写在黑板上或者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抄下来背熟,课后再用听写单词或短语的形式进行检测。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脱离了语境,结果是: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抄得手臂发麻,课后背得眼冒金星,考试考得云里雾里。
正是这种脱离语境的教和学,打击了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遏制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也削弱了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

二、改进对策

为了改变低效的词汇教学现状,笔者采用了融“词”于“境”的词汇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关注语言语境,化“零”为“整”

语言语境,简单地说,就是上下文。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每一词语都受语境域限的制约。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词汇的具体意义须由不同的上下文而定。如“take” 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意义。
(1)The doctor asked him to take the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2)This bus can only take 30 passengers.
(3)— I made a joke to him just now. I am afraid that he was angry.
— It doesn’t matter. He can take a joke.
通常,一看到“take”这个单词时,学生就只想到它有“带(去)”“携带”“拿”等意思,其实“take”一词有很多种意思。例(1)中,“take”表示“吃, 服”的意思,通过关键词medicine,学生就能猜测其义。例(2)中,“take”表示“容纳,坐得下”的意思, 从bus和passenger可以猜测出。例(3)中上文说到“我刚才对他开了个玩笑,我担心他生气了”,下文又说到“不要紧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这些语境,学生就很容易猜出“He can take a joke.” 的意思是“他开得起玩笑”。由此可推断出“take”在这里是“容忍”的意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鼓励学生利用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如阅读理解中,常会碰到熟词生义的现象,此时,上下文语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所谓的化“零”为“整”,就是说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零碎的词汇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整体的环境中才能显示出它的确切含义。猜测词义不是凭空捏造,也非凭经验,而只能通过联系整句、整段甚至整篇文本。
关注语言环境,功夫在于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词典、阅读报刊等方式进行。对于词汇教学中的一些高频词,笔者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首先触摸语言环境。具体做法如下:找出该单元核心词汇在课文中的例句,以发现课文语境;寻找该词在词典中的相关例句(寻找语境);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可以从China Daily,21st Century, Shanghai Students’ Post, Google 等里面查找最新信息)。如:( 2011年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第9小题)The professor could tell by the______ look in Maria’s eyes that she couldn’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of his culture.
A. cold B. blank C. innocent D. fresh
这题考查blank。笔者所教的学生对于这题做得得心应手,主要源于考前的词汇复习阶段,笔者曾用融“词”于“境”法对所有新增词汇进行梳理,下面是笔者对blank一词的复习:
先让学生通过查词典对该词进行一词多义的辨析,然后归纳学生的作业。
Suddenly my mind went blank. 猛然间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adj.空白的,空着的)
There was a blank look on his face.他脸上毫无表情。(adj.茫然的,无表情的)
Her questions drew blank looks all round.他的问题把大家问得目瞪口呆。(adj.不理解的)
I he filled in this form incorrectly. Can I he another blank? 我把表格填错了,再给我一张空白的,可以吗?( n. 空白的纸、表格等)
然后,从China Daily上摘录新闻片段,并让学生找出此处blank与上面哪一句意思一样:
... I could recall through old films, documentaries and historic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s , some of those lineament features on Hong Kong citizens in the 60s and 70s. But today, something has gone amiss. When I look at the faces of the citizens in the streets of Hong Kong, not only did I not see the positive outlook, often I saw blank faces.The purpose was lost somewhere along the way, the gusto was tempered, and the fire-in-the-belly half extinguished.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Hong Kong people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From “In search of a new dream for our city”, China Daily, July 6th, 2010)
通过查找、辨析这些语言语境,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了该词的用法,何愁考试呢?

(二)融入文化语境,化“生”为“熟”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会在该语言的词汇中留下印记。有这么一个令人难过的故事: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杀。我们知道,freeze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可以拥有的美国社会中,“Freeze!”(“不许动!”)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检测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的话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了。因此,“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
词汇教学需要联系文化语境。在特定的文化中,词汇有不同的含义。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读蕴含在词汇背后的语意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借助诗歌、广告、名言警句、美文等,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辨析。就拿广告文化来说,由于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以其反复的频率及简练的语言时刻影响着我们。因此,借用广告语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词汇的印象。如讲解fashion一词时,笔者在PPT上打出“ 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由于学生们对于Hi-Fi, fun,

源于:论文范例www.udooo.com

Sony都比较熟悉,因此fashion一词引起了他们的好奇。这时笔者趁热打铁,继续提供以下语境:Many young people like to keep up with fashion. When something new comes out, they will try to get it or copy it. For example, when narrow trousers are worn by some, they will also wear them. 学生在体会这些文化语境的过程中迅速地掌握了fashion的用法。
融入文化语境,化“生”为“熟”,将词汇教学和文化导入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原本陌生的词汇用法在文化语境得熟悉,这样既习得了词汇,也扩大了词汇量,不失为一种“以点带面”的做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文化背景的切入口要小,不要泛泛而谈,也不要兜圈子、猜谜语,要紧扣核心词汇展开,如果把背景放大,就容易“喧宾夺主”,反而会冲淡核心词汇的学习。

(三)创设生活语境,化“虚”为“实”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词汇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他们所学的词汇主要来自课本,接触外语的机会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或创设生活语境来进行词汇教学。
下面是笔者设计的生活语境,主要学习重点词汇live on。
T: Most people in the south of China live on rice while people in the north live on wheat.Nowadays, many old men in Shaoxing can live on retirement salary or pension fund.
Some customs live on for a long time such as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 of “yuanxiao” . A special music called “lianhualao” also lives on for many years.
A. continue existing B. feed on C. make a living by
以上例句均来源于生活实际,涉及南北方饮食文化、老年生活保障以及元宵节等传统文化,通过给学生提供生活语境,要求学生用语意匹配的形式,猜测live on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这样的词汇学习,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很形象,很有趣,很好记”。
再如mean, means及by means of, by this means, by all means, by no means等的用法是一难点,也是学生极易混淆的高考考点之一。为了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辨析,笔者设置了以下一段生活语境,并让学生用翻译的方式进行语段填空练习:Now there is too much traffic on the road. In many big cities, every possible means has been tried (尝试任何可能的方式) to prevent air pollution, but the sky is still not clear. If you mean to reduce air pollution(减少空气污染), please go by means of your feet(步行). Because protecting environment means protecting ourselves(保护我们自己). So we should care for our environment by all m

源于:查抄袭率论文www.udooo.com

eans(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Only by this means will we se the earth(只有以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拯救地球).
由于提供了具体实在的生活语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mean及means的相关用法。
又如人教版教材(必修六) Unit 2 Poems,这个单元的诗歌意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欣赏后,笔者要求学生模仿诗歌语境,进行创作。图1是学生创作的诗歌集:
所以,笔者认为通过创设生活语境,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词汇,往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要源于真实的生活,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只有采用学生熟悉的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比如说,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Trinidad Carnival(特立尼达岛狂欢节)的话题内容,对我国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对于里面出现的spiritual , celebrate, special等核心词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对此,笔者把它改编成学生都熟悉的感恩节话题“Behind the Turkey: The story of Thanksgiving”, 并通过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
When is Thanksgiving Day celebrated every year?
What is special about Thanksgiving Day? What’s the spiritual meaning of the day?
How do you plan to celebrate it this year?
通过这样的改编,学生有话可说,乐学愿谈,词汇的学习和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要富有时代气息,并具有实用性。词汇教学中的语境创设,大多是由教师主导的。为此,教师需要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熟悉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日常交际用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创设情境。如教学了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Unit 4 Earthquakes一文后,笔者有意在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布置了不同语境下的话题写作,旨在了解学生对词汇学习的效果。
(1)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大量人员失踪,许多房屋被毁,唐山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全国各地人民纷纷赶赴唐山开展救护工作。
(2)根据以下材料写一则通讯报道。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并引发核电站爆炸,造成数千人死亡,大量人员失踪,许多建筑被毁。中国国际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日本,竭尽全力开展救援工作,体现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对比学生作业,笔者发现:对于(1),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因为对发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兴趣不浓;对于(2),学生乐于说,也有话可写。同样是学习关于地震的词汇,学生参与的热情却不一样。
因此,语境的创设要能体现时代性、时尚性和实用性,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词汇学习对无论是考试还是生活实际都具有的意义、价值和乐趣时,学生才愿意配合老师,主动积极地学习。
再次,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切忌单一乏味。语境创设可以利用图片、图标、视频、文本等,也可以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讨论,甚至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电影模仿等。如教学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Unit 1 Friendship时,笔者首先抛出两个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Can you name some qualities of a person who would not make a good friend?
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说出了一些评价朋友的词汇,如honest, dishonest, loyal, impatient, humorous, easy-going, selfless, selfish, lazy, friendly, mean, generous等。接着,要求学生再对这些词汇进行归类:把用来描述好的品质和描述不良品质的词汇,分别以句子的形式予以表达,然后写成题为“My Ideal Friend”的短文,最后以演讲比赛的形式检测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
这样的教学,学生喜欢并乐于参加,他们对词汇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也远比单一的听写好多了。

三、结束语

怎样融“词”于“境”,尽管没有现成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但从实践中,笔者还是摸索到了一些方法,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文化语境或者生活语境,都离不开教师的用心思考,巧妙设置。因此,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对社会保持敏锐的视听感觉,掌握时事信息,抓住最佳时机,经常不断地寻找、挖掘和创设第一手真实的语境素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词汇、掌握词汇、应用词汇和拓展词汇,并真正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