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世界文学史 >简析鲁滨逊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航海贸易真实性

简析鲁滨逊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航海贸易真实性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30220 浏览:1356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发表于1719年,它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现状。在鲁滨逊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创造财富、寻找新土地、新原料基地和新市场而到处进行冒险活动,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和积极进取的精神;17世纪之后的欧洲商人的航海贸易则是以写卖黑奴为发家之本,然后再以此谋取资本换取东方世界的黄金、珍宝、香料、茶叶,或在巴西开辟种植园谋取更大的利润。而这种贸易特征,都在现实主义精神极其强烈的《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真实的体现。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航海贸易真实性
:A
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笛福创作的冒险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开创了海上冒险文学的先河,更表现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奋斗精神的可贵。从小说结构上来看,《鲁滨逊飘流记》可分作相对独立的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描写鲁滨逊青年时代的三次航海经历以及在巴西写了种植园的生活;第二段落是小说的主体,描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孤独生涯;第三段落是叙述他从荒岛归来以后的经历。因为《鲁滨逊飘流记》所发生的特殊背景和传奇性质,使这篇小说一问世就吸引了众多的读者,鲁滨逊这个具有个人奋斗精神的形象,成为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特殊英雄,他身上的那种资产阶级的胆略和冒险气概为当时社会注入了兴奋剂,而小说中所反映出的航海贸易的发财方式,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也是当时青年一代最向往的方式。
《鲁滨逊漂流记》发表于1719年,它反映了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现状。在鲁滨逊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创造财富、寻找新土地、新原料基地和新市场到处进行冒险活动,表现出不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到17世纪,欧洲商人的航海贸易特征则是以写卖黑奴为发家之本,谋取资本后再换取东方的黄金、珍宝、香料、茶叶,或在巴西开辟种植园谋取更大的利益。而这种贸易特征,都在现实主义精神极其强烈的《鲁滨逊漂流记》有所体现。本文将分析如下:
一黑奴贸易在小说里的体现
马克思曾指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了将近400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16世纪之后大西洋新航线的开启以及大航海技术的成熟,大西洋和印度洋彼岸都被欧洲人占领了,一些重要的港口与岛屿都成了贩卖和贮存奴隶的基地。同时欧洲人在美洲经营的蔗糖、棉花、烟草种植园也正在扩大规模,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了对奴隶的需要,欧洲殖民者以残酷的手段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为英美的工业革命积累了原始资金,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到17世纪时,更多的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达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俘获黑人又把黑奴运往美洲,数以千万计的非洲黑人背井离乡,被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或矿主,从此只能在种植园和矿井中做苦工。而后奴隶贩子再把美洲的黄金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这就是被称为一本万利的“三角贸易”。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因为黑奴贸易的暴利,促使更多的英国资产阶级人士走向海洋,向海洋对岸的广袤土地索取财富。当时的英国社会里,奴隶贩子俨然成了人们眼里的英雄,他们到处夸耀着自己的功绩,而他们迅速暴富的故事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鲁滨逊正是受到弥漫于整个英国社会的这种海上冒险诱惑而进入航海生涯的年青人之

一、所以在《鲁滨逊漂流记》里,多次提到黑奴贸易。

如鲁滨逊经历了第一次海上冒险归来之后,他很快又搭乘上一条前往非洲的船只,鲁滨逊当时的心理是:“邪恶的影响仍在作祟,上次就是它把我从父亲的家里引诱出来,使我迫不及待,,糊里糊涂地以为一夜之间能成为巨富”。此时的英国也正处在一种资产阶级的上升阶段,17世纪由英国的黑奴贩子贩运到美洲的黑奴比过去增加了三倍,已达到275万,这种迅速发展的黑奴贸易已成为英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成了当时社会上的青年认为只要出海、便会一夜暴富的心理的形成。所以说,鲁滨逊的这种心理是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受到这种心理的蛊惑,鲁滨逊才会在经历了第一航海冒险不久,又一次选择了出海冒险,而且他乘坐的正是一条前往非洲的船只,他前往非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发财,因为“当时的水手都把前往非洲粗俗地称为‘捞基尼’”。
《鲁滨逊漂流记》多次提到海上的黑奴贸易,比如鲁滨逊逃脱了摩尔人之后,在海上遇到的就是一条葡萄牙前往非洲去贩卖黑奴的船,并且此船的船长还当场写下了鲁滨逊的黑人助手;而当鲁滨逊已在巴西拥有自己的种植园,并且还有了不错的收成和稳定的人际关系之后,促使他再次冒险走向海洋的原因也是“想悄悄弄一条船去基尼,悄悄带回几个黑奴,几个人合伙把他们分掉”。正是这一次的贪念导致了鲁滨逊的灭顶之灾,使他陷入了困居孤岛十四年的境地。书中还有一段关于当时黑奴贸易的具体描述:“当时从事这种贸易的人为数极少,实际上都是由一个专门组织实施的,或者说是由西班牙或葡萄牙国王授权进行的。因此黑奴贸易是以专卖形式进行的,进入交易市场的黑奴数量有限,非常昂贵。”可见欧洲的黑奴贸易是有历史、有组织的,也是一个暴利的行业,并在海一带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二经营种植园的情况
在15-17世纪对美洲大陆的瓜分过程中,英国占领了大西洲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十三个殖民地和洪都拉斯、牙写加、巴哈马群岛等地,在此处建立的种植园是英国经济的另一大支柱,也是英国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当时有许多欧洲人漂洋过海来到南北美洲,花钱写下一片土地,再写黑奴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当上种植园主,然后在几年里迅速发财成为新一代的有钱人,这也是当时英国社会的青年们所向往的一种发财之路。种植园里的主要作物有三种:烟草、棉花、甘蔗,这些作物收获之后,再由欧洲贸易船队运往欧洲各国销售,可以获得巨额效益。正如《罪恶的黑奴写卖:非洲大地上的四百年浩劫》一书中所云:“在欧洲17世纪以前,糖是十分罕见的珍贵食品,因此英法等国家就把数以百万计的非洲黑奴输往西印度群岛种植蔗糖,以供应欧洲市场的需要。单单西印度群岛上的英属殖民地,从1680年到1786年就输入黑奴61万人,这些黑奴都是用来种植蔗糖的。牙写加成了18世纪英国最大的产糖基地,也是英国贩卖黑奴的重要市场之一。”欧洲社会的一些人因为在美洲疯狂地压榨黑奴的血汗,很快就变成了“蔗糖大王”、“棉花大王”、“烟草大王”的事例在17世纪频频出现,这些暴发户们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在伦敦街头上招摇而过,连英国乔治三世的奢华程度都没法与这些蔗糖大王相比,乔治三世羡慕地说:“蔗糖!这就是蔗糖的赐予!”在这种情形之下,到美洲开发种植园也成了英国社会的一种风气,所以在《鲁滨逊漂流记》里也有相关的描述。如鲁滨逊逃出了摩尔人的囚禁,乘上一艘葡萄牙船来到了巴西之后,就在万圣湾一带开始了一段种植园的生涯:“看到当地种植园主的生活,看到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便能发财致富,我下决心在当地取得居留证,然后当一个像他一样的庄园主。为此我弄到了一张居留证明,倾我所有写下了一大片未开垦的土地。”作者用一连串的数

源于:毕业小结www.udooo.com

字来表现种植园的收成,以及种植园给鲁滨逊所带来的美好前景:“我们(指鲁滨逊和他的邻居威尔斯)两人的资本都不大,因此头两年里我们只种粮食,没种其他作物。所幸的是,我们的财富与日俱增,到了第三个年头,我们开始种植烟草,并且每人准备好一大片土地,准备来年种植甘蔗。”而鲁滨逊最终的经营状况真的不错,“第二年我经营的种植园获得巨大的成功,我收获了五十大捆烟叶,超出邻近几个种植园协议分配给我的定额,而且每捆的重量都在一英担以上。”对于这些烟叶的销处,鲁滨逊的安排是“我把它们晒干捆好垛整齐,专等里斯本船队转回来后把它们带走”。而对于未来,鲁滨逊也有明晰而乐观的计划:“按照这条路咬咬牙再干上三四年,同时把放在伦敦的一百英镑也利用起来,……几乎不可能挣不到三四千英镑的”。鲁滨逊从三百英镑起家,经过五年多的规划就可以成为数千英镑财富的拥有者,这种通过种植积累财富的作法,可谓快矣。
三其他的杂货交易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15世纪之前,美洲这广阔而丰饶的土地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原始的种植、采集和狩猎活动之外,没有任何工业生产的痕迹,也没有现代文明的进入。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为这片封闭的土地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气息,使欧洲的一些工业品进入了美洲大陆,也使得野蛮的掠夺改变了美洲文明的进程。正如欧洲的殖民者用一些廉价的工业品换取非洲的金砂、、香料和黑奴一样,美洲的殖民者同样用一些玻璃珠、、等廉价的工业物品,换取着金砂、香料等贵重物品以牟取暴利。关于这种贸易活动,《万恶的黑奴贸易》里有清晰的描述:“西方贩奴船多是从欧洲港口,如利物浦、伦敦、马赛等港出发到达西非海岸,这段航程被称为‘出程’。出程的贩奴船上,满载着在非洲交换奴隶时用的欧洲工业品,如、、纺织品、甜酒、金属棒、日用杂品等。在非洲海岸把通过交换或其他手段得到的奴隶载到船上,横渡大西洋,运往美洲奴隶市场——西印度群岛,巴西、北美殖民地等处,这段航程,称为‘中程’。最后,贩奴船再从美洲装回蔗糖、棉花、烟草以及各种矿产品原料,经大西洋返回欧洲,这段航程,称为‘归程’。”一些资料记载了用一些并不高的欧洲工业品,便可以换到健壮的黑奴带回美洲去贩卖。还有资料记载了英国贩奴船“阿瑟号”去非洲交换奴隶的情景:“新卡拉巴尔国王和他的几个官儿上了船,经过长时间的商谈后,双方协议成交:用三十六根铜条换一个黑种男人,三十根铜条换一个黑种女人”,“萨拉·博拉凡图拉号”的交易方法则是“用一些棉布,五支滑膛、二十一根铁条、七十二把小刀,半琵琶桶和各种日用杂品,换得一百名非洲男女和孩子”。
对于这种交易特征,《鲁滨逊漂流记》中也有描述,如鲁滨逊在巴西种植园里生活时,就常常向人提及他在非洲基尼海岸的经历:“只要用一些小东西,如小珠子、玩具、刀子、剪子、斧子、玻璃制品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便可以交换到金砂、基尼产的粮食、等,还可交换到大量奴隶运到巴西。”事实上,鲁滨逊也的确在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中捞到了第一桶金,他在第二次出海时,“带了大约价值四十英镑的玩具和杂货”,“返航时我带回了五镑零九盎司金砂。回到伦敦,我用这东西换回了将近三百英镑”。这种迅速致富的航海贸易,使得鲁滨逊头脑发昏,更加地迷上了航海。
在当时的航海贸易里,商人们除了经营黄金、、黑奴这三色主要货物之外,还有一些数量不多但也可以挣钱的交易,如经营一些“种植园所需的各种工具,铁器和零星用品”和“布匹、呢绒、台面呢以及诸如此类在当地极为走俏赚头极大的商品”,甚至可以“以原值四倍的出手”,所以一些有经验的商人们,如那位把鲁滨逊从大海里救出来的葡萄牙船长,就建议鲁滨逊把自己在英国的存款购写成货物带到了巴西,结果是让鲁滨逊的资金增值了四倍。
综上所述,可见在《鲁滨逊漂流记》里所描述的海上贸易的方式都是真实的,是完全符合当时的航海贸易的真实情况,也许正因为这种真实性,才使《鲁滨逊漂流记》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更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郭圣铭:《地理大发现》,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袁闾琨:《万恶的黑奴贸易》,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中国航海学会:《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
[4] 鲁枢元:《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李楠,女,1981—,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牟为姣,女,1973—,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