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手术室护理 >35例静脉炎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

35例静脉炎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23617 浏览:1077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目的:探讨静脉炎的分类、相关因素、预防、治疗和护理。策略:对35例静脉炎的的理由进行分析。结果:静脉炎的发生与化学因素、机械因素、细菌因素等密切相关。结论:针对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静脉炎;相关因素;预防;治疗;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因静脉内长期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的损伤感染。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有红、肿、热、痛,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静脉呈条索状,穿刺点脓性分泌物。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给护理人员再次穿刺带来困难。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35例静脉炎的原因与护理干预措施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组35例中,化学性静脉炎占13例, 机械性静脉炎8例,细菌性静脉炎9例,拔针后静脉炎3例及其它2例。

1.2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及分级

0级没有症状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
4级可触及的静脉条索样物长度>1英寸,有脓液流出

2 静脉炎的分类,相关因素和预防

2.1 化学性静脉炎

相关因素有血液PH为7.35~7.45,PH<7为酸性,PH<4.1为强酸性,PH>9为强碱性。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会损伤静脉内膜,PH<4.1,在无充分血流下明显静脉内膜组织改变,PH6~8,使内膜粗糙后,血栓形成可能性,PH值的不同是药物配伍禁忌的主要因素。多巴胺、钾盐等为酸性。环吡嘧啶5-FU为碱性。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L,285mo/L是等渗标准,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性越大,如TPN的渗透压是1400,50%GS2526等。
静脉血流的速度:不同部位血管的回血流量不一样,手背及前臂静脉为1~95ml/分,肘部及上臂静脉为100~300ml/分,锁骨下静脉为1000~1500ml/分,上腔静脉为2000~2500ml/分。与输液滴速有关,小静脉、粗导管, 留置时间过长, 消毒剂未干,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
预防:充分的血液稀释,合理的酸碱稀释,加大溶液稀释量,合理的选择输液工具,减慢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流速与静脉刺激有关,静脉输液时间延长,增加并发症的危险。

2.2 机械性静脉炎

相关因素有: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导管在关节部位,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固定不良,在更换敷料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反复穿刺损伤血管,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管速度过快。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充分溶解的微粒物质。
预防:提高穿刺技术,选择柔软材料的留置导管,避开关节部位的穿刺,避开反复穿刺,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必要时使用手臂固定托或其他固定工具。

2.3 细菌性静脉炎

相关因素有:操作者洗手不彻底,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消毒剂使用不良:污染溶液(破损、过期)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剃毛。
穿刺技术不当: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预防:操作前充分洗手,穿刺部位消毒彻底,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穿刺点使用无菌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2.4 拔针后静脉炎

相关因素有:老年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
预防:选择柔软的导管产品,避开在关节部位穿刺,拔针后及时消毒,覆盖无菌敷料,提醒病人防水,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伤口防护。

2.5渗出/坏死

分级和临床表现:
a 皮肤发凉,水肿的范围最大直径小于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b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1~6英寸,皮肤发凉,有或不伴有疼痛
c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程度疼痛,可有麻木感。
d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绷紧,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大于6英寸,可凹性水肿。
相关因素:钢质穿刺针/导管材料过硬:穿透血管壁,固定不良:导管滑出血管至皮下,老年患者,关节部位穿刺:过度活动,穿刺技术直刺静脉,缓慢进针,药物刺激性,栓塞形成,导致液体从穿刺点溢出,穿刺点上段原有穿刺点,穿刺静脉过深,皮肤松弛,无法及早判断渗出,病人无法交流:经常观察、评估。
处理:回抽药液(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停止输液,拔管,处理:冷热湿敷。

3 治疗及护理

3.1 西药外用

3.1.1 2%山莨菪碱与1%普鲁卡因混合液外涂对已发生的静脉炎,用无菌棉签蘸此混合液擦于炎症部位,间隔2~3h重复使用,有研究表明,可有效通过皮肤的渗透及吸收,作用更直接更迅速。山莨菪碱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中补体的含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达到减轻渗出、水肿及炎症的目的。
3.1.2 甘油硫酸镁乳剂外涂将甘油硫酸镁乳剂涂于患处,用一纱布覆盖固定好,持续外敷,效果好。将硫酸镁制成乳剂,其渗透性强,经皮吸收率大于水剂。甘油为保湿剂,使皮肤湿度增加,提高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

3.2 中药外敷

3.2.1 红灵丹油膏外敷将红灵丹油膏直接涂于局部皮肤或涂于纱布上覆盖于静脉处,每日更换1次,一般1~2 d红肿消退,血管变软,弹性恢复。红灵丹油膏内含雄黄、乳香、锻丹、没药、冰片、朱砂、麝香等,有活血化淤,消痈、疽、肿、硬等功效,对红肿型静脉炎疗效尤为显著。
3.2.2 龙珠软膏外敷用生理盐水洗净局部皮肤,将龙珠软膏均匀涂于患处及周围红肿皮肤。每天2~3次,有效率达92.3%。龙珠软膏中含有麝香、牛黄、冰片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对静脉炎不仅可消肿化淤,还有抗炎,推动伤口愈合。
3.2.3 复方龙石膏外敷清洁局部皮肤,将复方龙石膏搅匀用棉签蘸取涂于患处,不需包扎。每天2~3次,效果良好。复方龙石膏主要由龙骨、赤石脂、血竭、乳香、没药、黄柏、轻粉、冰片等组成,可起到抗炎、抗菌、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的作用。
3.2.4 鲜芦荟外敷将芦荟汁涂于炎症部位,每天4~6次,严重者抬高患肢,同时配以红外线照射15min,治愈率达100%。将芦荟片敷于发生静脉炎的血管上,每天3~4次,每次1h,外敷时每30min更换芦荟片1次,,有效率达97.83%。芦荟所含有效成分很多,具有消炎、杀菌及对受损细胞有较强的修复再生作用,异柠檬酸可推动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芦荟素能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其芳香还有极好的镇痛作用。
3.2.5 冰片、生姜外敷将生姜15-30g洗净、晾干,加冰片细粉末10~15g搅拌成泥状,用纱布包裹置于患处,每日l~2次,有效率达100%。冰片含有龙脑、异龙脑化学成分,对局部组织的渗出、水肿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有抑制作用。生姜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推动炎性渗出液的吸收。
3.2.6 云南白药外敷用75%乙醇将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7~8次,5d为一个疗程,对化疗引起的静脉炎有效率达91.3%。云南白药对血栓及化学性静脉炎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还可推动血管内膜的生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