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生态教学 >多种教学方法为课堂添彩

多种教学方法为课堂添彩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18171 浏览:8170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多年的教学心得和反思认为: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助推剂,教学方法要根据文本内容来灵活运用,方法恰当可

源于:查抄袭率论文www.udooo.com

行,必能锦上添花,必能调动学生思维迸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流光溢彩。
关键词:教学方法;反思;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吸纳更多的新知识,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能达到增强阅读效果的能力。下面以《范进中举》为例,就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解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题作为文本主要内容或主题的展示,它能起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开启文本若能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研读课题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疑问,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有重点地去把握文本。
在《范进中举》教学中,上课开始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范进中举”,要求学生读课题,说说自己从课题中了解到的信息及内心的疑问。
生1:我知道了文本的主人公是范进,主要时间是中举。
生2:我认为课文会围绕范进中举前后发生的故事进行写作。
生3:《儒林外史》采用讽刺的手法来写作。对于读书人来说,中举是喜事,那作者在本文中怎样来体现讽刺这种效果呢?
……
反思: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抛砖就能引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注重解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其实解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的设置过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它指向明确,既能体现整体阅读的性质,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能有效地“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二、创设问题,突破重难点

多年来,“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已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其效果往往不理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问”,表面看来似乎学生已是主动探究,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又有多少呢?改变现状的方法就是教师通过有价值的提问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题学习的主人。为了突破范进中举导致众人的“变”,从而让学生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性,挖掘其社会根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屠户对范进是如何称呼的?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2、领居们对范进的态度是怎样的?张乡绅来干什么?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围绕范进中举展开,在问题探讨中,就给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甚至亲人都以金钱、地位来衡量人 ,从而决定他们待人处事之态度,一幅幅啼笑皆非的众生相,让学生体会到了文本的深刻内涵。
反思: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正如布鲁巴克所说:“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把“问题法”这一源头活水有效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那语文教学定会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学得津津有味。

三、搭建表演平台,深入触及内涵

表演这种教学方法虽非适用于所有课堂教学,但如果在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时间运用此法,效果会事半功倍。在对文本相当程度的熟悉之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范进中举》就是个很好的表演脚本。我在结束对文本重难点分析后,灵机一动,先让学生自己组合 ,然后挑选文中精彩并且学生喜爱的片段进行排练,短时间的商量后,学生编排出来的效果又给我带来一次惊喜。即让教师看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也让学生在表演中再次理解了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反思:表演法是愉快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是形象化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愉快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也切记乱用和滥用,否则便有徒有热闹,收效甚微而适得其反。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同样,课改教学的目的也在于唤醒学生的求知,无论解题还是创设问题,甚至是表演都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还是我们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手段。惟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融入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四川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五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