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土木工程 >试议成都地铁2号线站东广场站基坑监测与位移反学术

试议成都地铁2号线站东广场站基坑监测与位移反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27647 浏览:1223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明挖地铁车站的施工来说,深基坑往往是其中的关键不足。由于基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施工监测对确保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本论文的探讨对象为成都地铁2号线站东广场站的东、西侧基坑,具有地质条件较差(含膨胀土),开挖深度大(23m),支护形式较为复杂(排桩+4道钢管支撑)的特点,施工监测显得尤其重要。作者对成都地铁二号线站东广场站的深基坑进行了施工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整理浅析,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基坑的施工历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由基坑支护排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实测数据反演桩身弯矩的计算策略,并得到以下结论:(1)该基坑的各主要监测结果均未超过监测报警值,故基坑是安全的。(2)在基坑开挖的开始阶段,由于经常未能及时安装第一道支撑,使得桩体处于无支撑的悬臂状态,桩身水平位移一般呈桩顶大、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的形状。随着基坑的开挖,桩身的水平位移曲线呈“弓形”,即最大位移一般出现在基坑中部,坑底以下列显著的反弯点。支护桩的最大钢筋应力约为设计强度的53%,偏于保守。(3)基坑开挖的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说明本论文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及计算策略是合理可行的。(4)随着基坑的开挖深度增加,桩身弯矩也在逐渐增大,且最大弯矩出现的位置也逐渐下移,拆除第4道支撑是基坑开挖施工的最不利工况。通常在各道内支撑作用位置处,桩的弯矩曲线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支撑对减小桩身弯矩有显著作用。(5)由桩身水平位移量测结果反演得到的桩身弯矩的分布形式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最大值也较为接近,初步验证了本论文反演浅析策略的可行性。关键词:基坑论文排桩论文监测论文ABAQUS论文位移反浅析论文

    摘要6-7

    Abstract7-10

    第1章 绪论10-16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10-11

    1.2 基坑工程的探讨近况11-15

    1.2.1 基坑监测11-12

    1.2.2 反浅析策略12-15

    1.3 本论文的探讨内容及策略15-16

    第2章 成都地铁2号线站东广场站深基坑监测16-45

    2.1 工程概况16-23

    2.1.1 工程介绍16-19

    2.1.2 工程地质条件19-21

    2.1.3 水文地质条件21-22

    2.1.4 基坑围护结构系统22-23

    2.2 站东广场站东、西侧深基坑监测案例23-33

    2.2.1 设计原则23-24

    2.2.2 监测目的24

    2.2.3 监测内容24-25

    2.2.4 测点布置及量测策略25-33

    2.2.5 监测频率33

    2.3 监测结果及浅析33-44

    2.3.1 桩顶水平位移33-34

    2.3.2 桩身水平位移34-37

    2.3.3 基坑外侧土体水平位移37-39

    2.3.4 桩身钢筋应力及弯矩39-40

    2.3.5 钢支撑抽力40-44

    2.3.6 桩后土压力44

    2.4 本章小结44-45

    第3章 站东广场站基坑开挖历程的数值模拟45-60

    3.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45-49

    3.1.1 土体本构模型45-46

    3.1.2 桩土接触模拟46-48

    3.1.3 基坑开挖历程模拟48-49

    3.2 基坑开挖历程计算模型的建立49-53

    3.2.1 基本检测定49

    3.2.2 计算模型49-50

    3.2.3 材料参数的选取50-52

    3.2.4 支护桩与土体间的接触模拟52

    3.2.5 计算工况52-53

    3.3 计算结果及浅析53-58

    3.3.1 桩身水平位移53-54

    3.3.2 桩身弯矩54-55

    3.3.3 钢支撑轴力55-57

    3.3.4 桩后土压力57-58

    3.4 本章小结58-60

    第4章 基坑排桩支护结构桩身弯矩的反演计算60-71

    4.1 概述60

    4.2 桩身弯矩反演浅析的实现60-61

    4.3 工程实例61-70

    4.3.1 计算模型61

    4.3.2 反演结果61-70

    4.4 本章小结70-71

    结论与展望71-72

    结论71

    展望71-72

    致谢72-7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3-7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