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西方经济学 >谈谈天命韩非天命观设计

谈谈天命韩非天命观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25252 浏览:1171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天命观是中国古代原始初民因认识水平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对上天的认识,韩非的天命观,他吸取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对《老子》的“道”的范畴进行了改造,提出“理”的范畴,又继承了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
关键词:天命观;韩非;老子;荀子韩非的天命观,他吸取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对《老子》“道”的范畴进行了改造,提出“理”的范畴,又继承了荀子“天人相分”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

(一)韩非天命观对老子“道”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韩非是集先秦法家法势术三派之大成的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多是汲取与发展老子智慧,其天命观以《老子》“道”论为根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命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价韩非的思想特征为“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257, 就是说明韩非思想的根源是来自《老子》,可以从“道”上见其渊源承继关系。
老子学说的主要范畴是“道”,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1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而且“道”能够使世间万物各自成为其本身的样子。老子的“道”论是侧重于“本原性”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内”41。韩非吸取老子的关于道是万物本原的这种世界本体论概念,更加认同老子把“道”作为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载体的思想,所以在《主道》篇中,“道者,万物之始”[3]34,但他们两者的“道论”思想也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关于“道”是万事万物本原,是其原始构成材料的想法,是一种分不清楚的“混沌”的概念,因此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64,而且“道常无名……始制有名”83,但韩非说“是非之纪也”[3]34。他更侧重“道”的普遍性,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他在《解老》篇中说:
夫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3]211
韩非认为,理存在就有道的存在,而且因为理是有变化的,所以道也不是不变的。所以,韩非的道论比老子的就具有了更多的普遍性,因此韩非则说“时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3]718,而老子却只是认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41,从这一方面,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局限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6,认为“有道”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恢复之前朴素、淳厚的天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只有挣脱仁、义、礼、智的枷锁。韩非吸取老子的“道法自然”,赞成对现行的礼乐制度以及宗教道德进行猛烈的攻击,但不认同人们因抱有对现实的不满而走上逃避之路。
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韩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理”,阐述“理”这一范畴是他在“道”与“理”相对应的关系中进行的。在《韩非子·解老》中指出: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3]208
韩非认为,“理”是一种事物成其为它自身的“文”。这个“文”,在韩非看来,也就是事物的“定理”。“道”总结了一切事物的具体规律,“理”体现着“道”,离不开“道”,“道”寓于“理”中。

(二)韩非对荀子天命观的继承

韩非是师承荀子的,其思想或多或少地会受到老师荀子的影响,但司马迁却认为他的思想以黄老为归宗,“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173。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百家争鸣时代,“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5]218。作为集大成的荀子的学生,再加上这种开放的环境,他思想的形成也是老师对他的教导和影响才使然的。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6]268,“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6]91, 这就是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自然界虽然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但人类社会的治乱兴废,并不取决于自然界。《天论》中荀子这样认为: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6]273
治世、乱世是在于天吗?而到了禹的时代就得到天下大治,桀的时代却是天下大乱,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udooo.com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此,荀子就说肯定是在人而不在天,也不在地。同时,荀子还认为人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也是在人而不是在天。他说: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6]269
荀子认为天命是并不存在的,它决定不了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吉凶祸福,因此不应该信天命。韩非直接继承了荀子天决定不了人类社会及人自身命运的观点,在《饰邪》中,他以燕赵两国互攻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不信天命的思想:
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3]172
燕赵两国互相攻打对方,在攻城之前,双方的巫师都进行了占卜,并且都是得到了大吉的卦,可是,结果是燕国败了而赵国胜了。后来赵国又进行占卜,卦象显示攻打燕国是大吉的 ,可是赵国却在秦国的干涉下大败,而且国君也被气死了。燕赵互攻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那些占卜的卦文和所谓的星相,其实是并不灵验的,天命是不可信的。他又说:“若天若地,孰疏孰亲?”[3]65,“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3]309,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没有亲谁疏谁的问题,任何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规律。而且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制天命而用之”[6]278的思想,认为与其信天、信命,还不如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界,制天命,做自然的主人。
天命观是中国古代原始初民因认识水平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对上天的认识,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总之,韩非通过对老子“道”的继承与改造,以及对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命观的继承为自己的天命观找到了哲学依据。把韩非的天命观置于诸子天道观的历史结构中来考察,对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朱谦之.老子校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韩非子.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苏轼.苏轼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郭沫若.十批判书 [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