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戏曲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语文教学

戏曲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语文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5400 浏览:173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戏剧(戏曲)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艺术,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演出的舞台。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借鉴和汲取戏剧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使戏剧(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可以迸发出璀璨的火花。这里,我们就情境创设、角色意识以及悬念设置、虚实相生等几个方面略作阐述。

一、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历来是戏剧的重要艺术手段,中国传统戏曲在情境创设方面尤其如此。浓重的抒情性是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特征之一,传统戏曲继承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演出时十分讲究通过运用演员的语言、舞蹈、表情以及舞台布景、色彩和音响等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对观众造成极大的感觉和情感冲击力,使观众不知不觉进入戏剧情节,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讲究情境创设,教师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的音响、画面等,创设或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迅速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深层解读和欣赏。
借鉴中国传统戏曲情境创设的艺术技巧,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依据“文本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要注意以“文本情”为基调,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做到“文本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

一、在教学情感的“黄金三角洲”内,弹奏出精彩、优美的教学乐章。

二、角色意识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很懂得也很善于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戏剧(戏曲)艺术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戏剧中的角色与充当角色的演员,在戏剧表演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演员的表演活动要以剧本为本,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积极能动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体现理性主体的能动性,对充当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观察角色,客观地、理智地、深邃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要体现表现主体的能动性,对所充当的角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与角色融为一体。如何处理剧中的角色与充当它的演员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崇尚的是体验与表现朴素结合的“古典派”。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其杰出的的代表。他一向主张表演艺术家既是演员又是角色,他的演出正是实践着他的主张,如演《贵妃醉酒》,他就既是“梅兰芳”又是“杨贵妃”。他在表演中,一方面调动理性主体的理性功能,常常保持着十分清醒理智的态度,意识到自己在演戏;同时又充分发挥表现主体的表情作用,设身处地体验角色,进入剧中规定的情景,与角色发生共鸣,近乎与其合为一体。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角色意识,也给语文教学以许多启示。首先,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尤其是欣赏文学作品中,一方面要进入“读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课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教书”。但另一方面要理性地把握自己,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在“教书”。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像导演启发演员一样,启发引导学生演好角色,既要全身心地进入课本,做到“入乎其内”,与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又要“出乎其外”,对作品进行理性思考,玩味、体会作品的艺术技巧、思想内涵。

三、悬念设置

从某种程度上说,戏剧(戏曲)艺术,是悬念的艺术,中国传统戏曲,在悬念设置上是很花功夫的。巧设悬念,可以使戏剧冲突既紧张激烈又高度集中,使观众因高度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而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情。例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当观众看到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相伴读书,就会产生“祝英台的女儿身份会暴露吗”的悬念;“十八相送”中,面对祝英台的一次次暗示,观众又很想知道梁山伯有没有醒悟;“十八相送”后,观众更急切地很想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吗?当看到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而梁山伯又满怀希望地走在迎亲路上,观众又不由得为人物的最终命运担忧起来。环环紧扣的悬念设置,使本不十分紧张、复杂的剧情显得扣人心弦。
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平铺直叙、缺乏波澜、没有的语文课,对学生是毫无吸引力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一个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揭示谜底的急切心情进入课本阅读的紧张的思维状态。著名接受美学理论家伊塞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由于不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udooo.com

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活力性”。这种“活力性”吸引读者介入到文本所叙述的事件中去,并为他们提供想象的自由和空间。而悬念,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不确定点”和“空白”,从而形成解读文本“活力性”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一般老师在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时,会很重视悬念的设置。其实散文等其他文体作品的教学,也完全可以通过悬念设置形成课堂教学的波澜和。有位老师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结构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行文在章法上很讲究前后对应,但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地方却不对应。如前文“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与后文“斫直、删密、锄正”、“梅之欹之疏之曲”以及“斫其正,夭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在语序上不对应。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行文时的疏忽?这个问题,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悬念,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认真推敲文句,通过合作交流,不但深刻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也真切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组织的匠心。纵观这堂课的教学,揭开这个悬念的“谜底”的过程,恰恰形成了这堂课的。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