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戏曲 >简论作者中国独立纪录片中“作者性”进展和演变学术

简论作者中国独立纪录片中“作者性”进展和演变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01 点赞:6201 浏览:164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诞生开始,弗拉哈迪也作为纪录电影先驱名垂青史,纪录片文本始终与作者捆绑在一起,但由于纪录电影“真实”、“客观”的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纪录电影的作者始终隐藏在摄影机之后,尽量不让作者的主观意识影响纪录电影的客观性。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展,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新纪录电影”思潮出现于二十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在真实观上放弃绝对真实和绝对客观中立立场,使真实不再等同于对物质现实的复原,出现了一系列纪录片中作者现身、由作者引领观众去探求事实真相的诸多作品。而在中国,“作者”的出现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的转折。1990年《流浪北京》问世以来,掀开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历史,纪录片导演开始以“作者”身份出现,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纪录片作者前所未有的表达出了自己的关注与看法。即使当时作者最大限度的在影片中回避自己,但其作品中的“作者性”始终是不可回避的,至今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历史已有20余年的时间,在不断变换的社会语境下,中国独立纪录片中的“作者性”经历了一个由隐性作者意识到时隐时现的作者身份再到作者私人影像的演进历程,而这种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历程也呈现出,中国国民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认识随着我国化进程的进展而不断演进的历程。关键词:独立纪录片论文作者性论文主体性论文作者身份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8

    引言8-12

    一、 “作者论”与“作者性”的内涵8-9

    二、 国外纪录片中的“作者”9

    三、 以“作者”的出现看中国纪录片的转折9-12

    (一) 主流话语权利时代的纪录片9-10

    (二) 独立精神催生“作者”时代的来临10-12

    第一章 运用内容浅析法对近二十年中国独立纪录片进行浅析12-16

    一、 抽取样本12-14

    二、 分类14

    三、 量化与统计14-16

    第二章 中国独立纪录片中“作者性”演进的三个阶段16-26

    一、 隐性的作者意识(1990年之后)16-19

    (一) 题材:关注特定群体的题材选择16-17

    (二) 镜头语言:隐性作者意识在镜头语言中的体现17-18

    (三) 作者介入:藏在摄影机背后的作者18-19

    1.作为冷静的观察者18

    2.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18-19

    二、 时隐时现的作者身份(90年代中期之后)19-22

    (一) 题材:个体化题材转向19-20

    (二) 镜头语言:个人化镜头语言表达20

    (三) 作者介入:主客体互动联系显露20-22

    1.作者与被拍摄者意向性的照射及冲突20-21

    2.“看”与“被看”联系的道德探讨21-22

    三、 私人影像时代的来临(2000年之后)22-26

    (一) 题材:向内转向于私人影像22

    (二) 镜头语言:自拍或双机拍摄暴露拍摄行为22-24

    (三) 作者介入:本位视角的建构24-26

    1.第一人称直述:作者=叙述者24

    2.关于作者的“元叙事”24-26

    第三章 “作者性”探讨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作用26-29

    一、 “作者性”的演变:作为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启蒙26-27

    二、 起始并终结于作者的路线:解读中国独立纪录片及独立纪录片史的一种途径27-28

    三、 以“作者性”的演进出发寻求“元叙事”纪录片创作的可能28-29

    结论29-3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