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戏曲 >初唐石刻艺术珍品—石刻佛造像

初唐石刻艺术珍品—石刻佛造像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5902 浏览:202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三楼二厅里,置有一尊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初唐时期的石刻佛造像,神情安详,为馆藏一级文物。
关键词 石刻佛造像 宗教
:A
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用于一般性的佛事纪念,以及表达捐建人的虔诚信仰,普遍雕凿于石窟内壁。东汉时期石造像随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经历怎么发表展演变,唐朝时期,成为佛造像雕刻水平最完美的时期。初唐时期的石刻造像是承前启后到酝酿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石刻造像,体态轮廓多呈椭圆形,造型严整平板,头大身直。佛面相多为丰颊方颐,更接近中国人的造型特点,写实性较强;衣褶线条舒畅,随身体曲线而起伏流传,显示了对人体自然形体的注意。雕刻技法上,一方面承袭北朝时采用直平刀法表现细部衣纹的传统,同时又发展出向下凹入的圆刀刀法以至中凹边高的技法,真实感更强。在经历了历史上的三次“灭佛”事件后,大量的石刻佛造像被毁,存世数量有限,尤其是带有纪年铭文的石刻佛造像,是十分罕见和珍贵的。
馆藏的这尊石造像,整座造像高52厘米,宽32.9厘米,内容为弥陀说法,主佛置与束腰莲座上,佛高18.2厘米,脸庞圆润丰满,慈眉善目,嘴角微含笑意,神情安详沉静,似在教化和普渡芸芸众生。身穿通肩敞领袈裟,袈裟垂搭在须弥座上,线条为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圆润、舒缓、流畅,很有韵律,衣料质感柔和轻薄,为典型的“曹衣出水”样式。“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2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而馆藏的这尊造像的主佛,衣纹流畅,在轻薄的袈裟掩盖下,身形隐现,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特征。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形体瘦长,略为单薄,体现出典型的中式“秀骨清像”特征,具有很强的动感,写实性较强。主佛结跏趺坐在束腰莲座上,左足外露,右手上举,食指与拇指初唐石刻艺术珍品—石刻佛造像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作环形,其余三指自然舒散,左手置于左腿,掌心向上,是佛像姿态之一,这种手印,被称作“说法印”,表示佛在说法,相传释迦摩尼在鹿野苑郊外说法时就是用的此印。
背后有圆形顶光,浅刻两同心圆,外圆饰祥云火焰纹,而同心圆之间饰一周莲花纹,莲花纹饰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艺术化的经典符号,也是佛陀世界的重要象征符号。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代表着“净土”,并寓意吉祥,“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与主佛下坐的莲花座相呼应,而莲座寓意佛陀步步生莲,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花云锦可观,香远益清,足以代表力量,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莲花柔软素净,坐其上花却不坏,更可以展现神力。此时的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与人中之花有别,“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坐”。
莲座上为仰莲束腰处雕有托扛力士两驱,金刚力士是比天王级别低下的守护佛法之大力者,上身,坦胸露腹,肌肉强健有力,手托须弥座,下为饰宝装覆莲。
左右菩萨各高18.7厘米,端立于莲花座上,下设莲花足踏,体长腰细,双足跣露,颈部饰璎珞,至胸前结成环状下垂过膝,腰束长裙,一手举莲蕾,一手提裙带。菩萨头束高髻,饰宝相花,精美别致。菩萨面部造型丰腴饱满,眉眼秀美,体态婀娜多姿,衣饰华丽美艳,慈爱温和,整体作风显示了南北造像风格的交融。在雕刻技法上,又运用比较圆浑凸起的圆刀线条,以表现作品的细部。菩萨,是仅次于佛的第二果位。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7)”的简称,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道众生”,表示菩萨“上求菩提,下化有情”。 原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早期菩萨像以释尊出家前的悉达多太子形姿为主,呈现印度贵族的年轻太子形象。而中国的菩萨像兼具(女相男身)的优雅气质,菩萨面容端祥秀丽,姿仪端庄高雅,神韵慈祥温静,呈现雍容华贵、亲切温馨的法相之美。二菩萨立于主佛两侧,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度众生到极乐世界中去。整座造像主从有序,是这尊佛造像的主要特点之一。
造像底座为长方形平台,正面开以长方形小龛,龛中阴刻一裸身坐式侏儒,头顶宝炉,以左手扶持,香炉两侧有一对浮雕蹲狮,前肢撑地,后肢弯曲,臀部贴于地面,线条流畅自如,显现了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蹲狮是佛教石狮的典型造型,一般作为护卫的形象出现。
在小龛两侧刻有铭文,共有六行三十五字,内容为“显庆五年四月卅日,比丘尼行儒敬造弥陀像一铺,为皇帝、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咸同斯福”。
这是一件唐代有确切纪年的石造像,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铭文字体为楷书,规整秀逸。发愿文的内容是女尼行儒为皇帝、师僧、父母和法界众生祈福求祥而造像一铺。
造像全体各部刀法不同,阴刻、浮雕、圆雕互相配合,层次分明,更为切近写实。佛的庄严典型,菩萨的端丽柔媚,力士的力的夸张,都能随身体姿态和衣服质料的不同,或作衣纹轻薄贴体,或作肌肉显著突张,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着力表现雕刻对象的动作与感情。整个造像主从有序,线条流畅,雕饰精巧清晰,处处彰显雕刻技艺之精湛,堪称初唐时期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为我们研究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