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编辑 >采访非合作型采访对象采访对策中国

采访非合作型采访对象采访对策中国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31516 浏览:1451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些年,新闻采访遭拒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甚至遭到殴打等暴力侵犯。我们把拒绝接受新闻采访的对象称为非合作型采访对象。为了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措施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本文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合作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原因,并指出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对策。

一、非合作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心理特征

采访对象拒绝采访一般是基于以下心理特征:
(一)采访对象“扮演角色”的利益考虑让他们拒绝采访。在一些采访中,采访对象往往代表不同的利益体,他们有的是政界要员,有的是社会公众人物或是演艺人员,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所代表利益个体的特殊性,他们面对镜头往往不愿意“畅所欲言”,总是用或语言或不予置评作为采访的答复。他们拒绝采访往往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怕配合采访会“引火烧身”,会遭到打击报复,因而选择“退避三舍”,不接受记者采访。
(二)采访对象自身性格的制约,让他们面对镜头要么不知所措“欲言又止”,要么直接婉拒采访。比如某些采访对象做人比较低调,不愿意在新闻报道中“露脸”,所以选择拒绝采访。还有部分采访对象有“镜头恐惧症”,因为是初次面对镜头,觉得对着镜头说话是一件非常紧要的大事,如果说不好会闹笑话,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而拒绝采访。
(三)采访对象对新闻采访有抵触心理,有的甚至“闻采访色变”。一些采访对象对新闻采访有“曲解”,认为新闻记者是“没事找事,鸡蛋里挑骨头”,有些地方甚至流行“防火防盗防记者”。在这种认知心理下,一些采访对象对新闻采访产生了抵触心理。

二、基于新闻心理的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对策

(一)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要在采访前给予积极健康的心理暗示,注重“第一印象效应”。新闻采访者得体的语言和穿着打扮以及新闻记者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等,都会在采访对象脑海中留下印象。好的印象会让采访对象愿意接近采访者,不会直接拒绝新闻采访。
(二)新闻采访者要表明立场,消除被采访对象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焦虑,让他们无法说“不”。比如,对一些目睹恶性暴力事件的目击者的采访,这类目击者可能因为害怕报复等心理不愿意接受采访。对这类非合作型采访对象,记者可以表明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用正义的言词和行动感染采访对象,让他们知道邪不压正,愿意配合采访。
(三)新闻采访者要对采访对象的抗拒心理进行琢磨和把握,善于把握火候。一些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是对记者要采访的内容有误解,或者对采访内容一无所知,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前收集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让采访对象了解采访的内容和采访价值。当然,还有一些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采访内容跟他们有利害关系,他们对采访有顾虑,这就需要采访者对采访对象进行情感说服,一旦采访对象有“松口”迹象,就要乘胜追击,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当然说服是讲究技巧的,采访者还可以层层深入、以小及大,也可以引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达到说服目的。
(四)学会察言观色,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地进行安抚或鼓励。有的采访对象在采访中过于紧张,一面对镜头就说不出话,这就需要采访者对采访对象进行鼓励,采用各种激励、暗示,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让他们轻松地面对镜头,接受采访。当然,对那些戒备心很强不肯轻易开口的采访对象,采访者就要运用一些策略,比如,可以侧面进攻,先把要采访的问题放一放,聊一些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慢慢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可以正面进攻,和采访对象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让采访对象在和采访者的对话中慢慢打开心扉。正面进攻要讲究一个“度”,不能和采访对象发生冲突。
综上所述,只要采访者洞悉采访对象的心理,善于捕捉采访对象的情感变化,那么在新闻采访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就能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张开“金口”。
参考文献:
刘敬:《采访对象的拒访心理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3期
王冰:《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J].《青年记者》2006年第14期
[3]郭薇薇:《论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J].《工会论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吉林省通榆县电视台)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