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信息技术教学 >言文就如何教好文言文尝文结论

言文就如何教好文言文尝文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4030 浏览:111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吃透每篇课文,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迁移和运用,课内外联系精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热爱我们古代文化的精华,达到拓展与创新。
【关键词】文言文吃透课文兴趣学习积累运用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初中生来说的确是一难点。其一:文章生涩识字读文就是一大困难,再弄清文章的意思,搞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特点就更难了;其二: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接受这些知识的能力不够;其三:部分学生从心理上拒绝,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也就放弃了,不肯在这方面钻研;其四:文言文离学生时代遥远,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精髓的动力不足。
文言文阅读也是陕西中考阅读的必考内容,四道小题分别考查文言实词解释,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辨析,文言语句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时立足教材,注重让学生吃透每一篇课内文章,也就是说,扎实弄懂初中课本里的每一篇文言文,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迁移和运用,课内外联系精密。

一、课文背诵要透

我在讲授文言文课文前,必先讲这篇课文作者的有关资料,比如作者的励志故事、趣事及成就,表达我对作者的喜爱和景仰之情,并强调课文是文质兼并的文章,是丰富的文化大餐,值得同学们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汲取营养,进而引领同学们重视古代优秀文章,激发同学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正音正字这个环节落实到位,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同学们借助课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不能读错字、破句、诵读时注意节奏、停顿。以朗读带动对课文的把握,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的层次、大意及作者的感情。在吟诵中品味课文的精妙之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以诵读为主,依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这样的思路背诵课文,学生既熟悉文章的写作思路,又完成了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又为突破难点作了铺垫。检查学生背诵、默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落实到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改错,补漏句,这是最有效提高的过程,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自信于自己知识的储备。

二、文言字词知识的归纳要透

知识不是教会的,是从实践中学会的。与其传授学生知识,不如让其获取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掌握知识归纳、自主探究的方法,既掌握了知识又为今后的学习怎么写作,最好。
初中学生应有一定积累具备文言文学习功底,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学中注重培养同学们对文言字词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积累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同学们主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意识。通检测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既是考点又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比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字的多种用法,于是,同学们逐渐找出了“以衾拥覆”的中“以”在文中是介词“用”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在文中是介词,“因为”的意思;“无从致书以观”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来”的意思。然后我再引领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课文中学过的有关“以”的用法,通过我的点拨同学会在课文《童趣》中找到“以丛草为林”中的“以”字在文中是“把”的意思;《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中“以”在文中是“用”的意思;《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以”等等。然后一我又归纳“以”字目前我们所学的用法和意义,当介词时,有“因为”“用”“把”“凭借”的意思,当连词时相当于“来”,“以致”的意思。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遇到了这个“以”字,首先想一想在课内的意思,然后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在文章中的意思。因此,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对前一阶段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对虚词“以”的掌握更透彻,加强了积累与运用。

三、课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要透

引领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透彻。抓住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情感。分析感情离不开句子,比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从文中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热爱,寄情山水,鄙视功名利禄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还可从背景资料、作者写作意图等角度分析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悟古代先哲们的思想。

四、课外知识适当迁移、对比领悟透

通过延伸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及运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比阅读的方法是“异种求同,同中求异”。比如说课内文章对比:《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又如我还会找一篇与《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相匹配的课外材料《游虎秋小记》对比阅读,重点放在学习实词、虚词、翻译句子及作者不同思想感情等题型,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以便对文言文知识掌握扎实牢靠,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加信心十足。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喜欢上文言文,多接触一些文言文,热爱我们古代的文化精华,自主的积极地汲取古代文化精髓,学习先哲们有益思想,达到拓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
薛金星.《基础知识手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2年
[3]穆梓总编.《加速度》加速度中考命题研究中心.陕西出版集团,2013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