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 >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13044 浏览:5669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更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获得生命意识的唤醒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一)通过阅读教学探求生命的意义,构建人生信仰,加强珍爱生命的教育

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几乎每篇课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和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阅读教学,就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探求生命意义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优化生命的课文进行教育。如《我与地坛》一文,双腿残废的史铁生经常去地坛,在地坛中,他想着生、死,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是死亡的降临。而他终于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很显然,学生们在感受主人公史铁生在双腿残废的情况下仍能重新思考自己生命价值的同时,必然会思考作为四肢健全的人,岂能被一点挫折所打倒?从而获得对生命哲理更深层次的感悟,达到学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教育目的。

(二)通过阅读教学从感受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强化生命意识,学会完善生命

面对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要更好的实现“生命意识”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必须挖掘文章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就拿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来说,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哪怕只有一丝生命的土壤,红柳也顽强地生存下去,文章中作者抗拒的理由是“它是活的,是生命”,这无疑是对生命的尊重。学生从红柳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从作者对红柳的态度中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
(三)通过阅读教学揭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生命的摧残和扼杀,唤醒学生们对生命的珍爱意识
鲁迅的小说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方面揭露很深。《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如果我们从生命意识的层面去分析就会发现: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她是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祥林嫂为了维护“三纲五常”、为了不违反封建纲常,宁愿去死。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之深。而我们生活在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全世界都在倡导尊重生命,和平共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应该关爱他人的生命。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把对生命的感悟写下来,从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一)以生命问题为题材

生命问题是一个广泛的题材,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作文教学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生命的可敬。如学完《记念刘和珍君》后,让学生写一写鲁迅先生的生命观或“刘和珍君,我想对你说”等等。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从而坚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作文题材。

(二)开展讨论,挖掘主题

语文教师应寻找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如大学生为救一个老人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值不值得?该不该救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通过讨论,学生不只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其他人,其它事物生命的宝贵。

(三)坚持写观察日记,关注周围的生命状态

写观察日记,是在语文教学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屎壳郎(一种昆虫)的观察,有的学生从这只小虫子身上看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表示以后再也不小看这些虫子;有的学生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情与小虫子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在逆境面前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的学生则从小虫子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体会到一些生命的哲理……学生对于生命的正确看法在观察中得以酝酿、提升。通过写观察日记,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认识到了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
从轻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现实生活中,轻视生命的现象屡有发生。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思索生命、把握生命,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才不会辜负自己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 韦淑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