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美术教学 >试议课堂教学将革新意识培养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始终

试议课堂教学将革新意识培养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始终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25365 浏览:1107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怎样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本文阐述了下列观点: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科学、合情推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通过开展“好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

摘自:学术论文网www.udooo.com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具有数学学科特征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化等的训练;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展开自由想象,引导学生体验并享受数学“思维体操”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根植于数学教学活动这块沃土中。数学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情,针对数学活动内容,以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引领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并学会思考。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学习和相关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地将学生的情绪、心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静止”变为“活跃”,进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积淀数学理论和方法,促使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从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出发,以学生的视角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借助巧妙设疑和灵活解疑的过程,借助学生思维的障碍及困境,促使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消化、掌握和运用,帮助学生体验、积累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执教“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这一内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一系列问题。如,由相关的知识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的问题,启发学生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由此产生疑惑,激发了学生深入探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规律的和热情。在深入探求规律这一环节,我运用直观问题促使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进行猜想。在对猜想进行验证的过程中,求解问题又引发了学生对各种方法的尝试。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缜密性借助逻辑问题得到了训练,学生解方程的技能也凭借变式问题得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通过探究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的情况的正反问题中得到了切实训练。总之,为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促进学生在认知上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我设计了各种问题,有的要求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有的针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寻求解决路径;有的运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能这样”、“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些”等思维方式,对当前的活动内容进行审视与思考……各种问题的设置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教学过程也因此变得一波三折,学生学得饶有兴趣。

二、通过科学、合情推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

在相关知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筛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在概念引入、材料概括和方法探究等环节中,通过科学、合情合理的推理,帮助学生展开猜想、大胆检测设;同时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佐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中享受到成功的活动体验和探究乐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发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的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从所提供的数学材料中进行仔细观察,并通过比较、类比、猜想、归纳、概括等方法,拨云见日,探求规律,让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比如,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与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情况进行类比,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由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直观地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提升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设计变式练习的训练,分析出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的步骤和方法,等等。通过对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实施,给学生创造了思考的时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揭开一元二次方程公式解的“面纱”,了解了其来源与产生的过程,并进行了确认与验证。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开展“好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好的数学活动”含金量高、管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好的数学活动”的实施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神经,引发思考与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充足的时空中,去经历观察、思考、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倘若缺少活动或活动不充分,这样的教学则是空洞的、低效的,剥夺了学生的活动经历,学生的体验是不深刻的、肤浅的,属于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好的数学活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方式、教学方法、教学顺序等诸多因素。“好的数学活动”要体现数学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关注活动的有效落实,关注各活动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比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上课伊始与学生交流:“大家在预习后脑海中留下了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心中的疑惑。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教学,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好的数学活动”能够促使教师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更具实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陈良民.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尝试[J].教学与管理,2011(3).
[3]黄浩然.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1(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