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营养学 >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多因素分析址

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多因素分析址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12385 浏览:486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搜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共33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采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否、血清AFP(甲胎蛋白)、血清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16.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Cox 回归进行生存分析,根据回归多因素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共33例HCC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7.39个月,标准误6.91(95%可信区间)。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其中Child分级、门脉瘤栓、ALP等3项是肝细胞癌125I治疗的危险性因素,其余7项与治疗预后不相关。结论:1、肝功能Child 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碱性磷酸酶(ALP)是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危险因素。2、年龄、性别、血清AFP、Hbs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不是影响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的因素。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多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分级;门静脉癌栓
【中国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88-02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早期病变最好应实行手术切除及肝脏移植。然而只有少数患者适合手术治疗,外照射放疗及化学治疗疗效较差。而肝细胞癌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对辐射敏感的肿瘤。随着新的放射治疗技术和设备的问世,近距离放射疗法(尤其是125I粒子植入治疗)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对肿瘤进行近距离内照射的一种方式,它对局部肿瘤进行治疗,具有微创、简便、高效、副作用小等优势。然而,该疗法仍有一定局限性。影响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的因素较多, 研究的重点不同和选择的参数不同, 其结果不可能完全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的多种因素, 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否、血清AFP(甲胎蛋白)、血清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共33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19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1.36:1,年龄为55~86岁,平均年龄70.1岁。其中经B超检查发现7例,经CT检查发现2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11例。肝癌病理类型均为巨块型,最大径均大于5cm。病变累及左肝7例,累及右肝19例,左、右肝同时受累7例;治疗前肝功能Child 18例,ChildB级13例,Child C 级2例;治疗前无门脉癌栓13例,有门脉癌栓20例;治疗前血清AFP < 20 ng/L 4例,AFP20~400 ng/L 23例,AFP> 400 ng/L 6例;术前血清HbsAg 阳性31例,HbsAg阴性2例;谷丙转氨酶(ALT)为37.9~315.6U/L,平均值113.3 U/L,谷草转氨

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udooo.com

酶(AST)为27.4~166.4 U/L,平均值75.8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38.1~337.5 U/L,平均值127.2 U/L、碱性磷酸酶(ALP)为75.2~275.6 U/L,平均值142.3 U/L。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饱胀、疼痛21例, 上腹部不适9例, 无症状查体发现肝脏占位3例。伴有消化道出血4例。
1.2 仪器设备:采用GE 16多排螺旋CT扫描仪, 根据肿块的位置和大小选择相应的扫描参数。粒子植入装置选用麦克公司2002T PV 粒子植入( MICK2002T PVApplicator )以及18G 粒子植入针。放射治疗计划采用珠海和佳医疗公司提供H GGR- 2000 放射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TPS)。
1.3 125I粒子:125I粒子为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长4. 5 mm、直径0. 8 mm, 外壳用钛金属封闭包裹,能量为27.4~31.4Kv(X线)、35.5Kv(γ射线)。其最大体内照射范围约1.7cm。半衰期为60. 2 d,源活度约29.6MBq。
1.4 植入治疗过程:首先行常规扫描,并根据肿块大小及放射源的活度,通过放射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T PS),计算出放射总剂量、粒子数量和间距。按照治疗计划,利用CT影像工作站确定进针方向和范围,做好CT 扫描计划, 采用经皮穿刺植入法进行插植粒子针。局麻下用特制的18 G 带刻度针心的专用放射粒子穿刺植入针,在CT 定位下避开周围重要器官及大血管,深度为距肿瘤深部边缘0. 5 cm。用植入引入粒子,间距在1~ 1. 5 cm 之间逐步退针,直至针尖到达肿瘤前方边缘。植入过程中要固定好植入针,以防误植。植入结束后, 应再次扫描, 观察是否有漏植。如有漏植, 需给予补种。
1.5 统计分析:对所有患者建立详细的临床资料挡案,并通过信件、电话联系及门诊方式进行随访,对随访结果结合临床资料用计算机Microsoft Excel和SPSS 16.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Cox 回归进行生存分析,根据回归多因素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33例HCC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7.39个月,标准误7.91(95%可信区间)。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龄、性别、Child分级、门脉瘤栓、血清AFP、HbsAg、ALT、AST、GGT、ALP等10个因素中,有3项分别为Child分级、门脉瘤栓、血清AFP、ALP与治疗预后相关,如(表1)。Child分级P=0.020<0.05,OR值为66.337,可信区间为1.946 ~226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hild分级为肝癌125I治疗的危险性因素,Child分级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如(图1)。门脉瘤栓P=0.021<0.05,OR值为24.231,可信区间为1.632 ~359.763,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门脉瘤栓为肝癌125I治疗的危险性因素,存在门脉瘤栓的患者生存期短。ALP P=0.021<0.05,OR值为1.053,可信区间为1.0086 ~1.099,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LP为肝癌125I治疗的危险性因素,ALP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
Child分级P=0.020<0.05,OR值为66.337,可信区间为1.946 ~2261,有统计学意义。门脉瘤栓P=0.021<0.05,OR值为24.231,可信区间为1.632 ~359.763,有统计学意义。ALP P=0.021<0.05,OR值为1.053,可信区间为1.0086 ~1.099,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25I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为60.2d,发射出的能量线为35.5Kv的γ射线。γ射线破坏肿瘤细胞核的DNA双链,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能力。肿瘤生长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在持续繁殖,在繁殖周期内DNA合成后期及有丝分裂阶段,少量的γ射线即能破坏肿瘤的繁殖能力。肿瘤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所产生的γ射线能量虽然不大,但能持续对肿瘤细胞起作用,由此能不断地杀伤肿瘤干细胞,经过足够的剂量和足够的半衰期,能使肿瘤细胞全部失去繁殖能力,从而达到较彻底的治疗效果。125I是低能量的放射性核素,穿透力极弱,约1.7 cm,易于防护。进行组织间永久植入近距离治疗,其剂量随距离的增加迅速衰减[2],可使治疗靶点附近肿瘤组织获得较高吸收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