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音乐教学 >关于语文品出语文真滋味学士

关于语文品出语文真滋味学士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28477 浏览:1318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但是小学生由于受本身的认知水平所限,面对优美的语言文字却往往不能领略其中精妙,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文章从

论文下载中心www.udooo.com

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的几点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引导品读;感悟
1002-7661(2013)25-296-01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但是小学生由于受本身的认知水平所限,面对优美的语言文字却往往不能领略其中精妙,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字,品味文章,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把握重点品精妙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一个个准确鲜活的词语和形象生动的句子是学生深入文本的关键,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酌句来实现学生、文本、教师、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唤起经验共识,实现情感共鸣。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抽出”一词写出了树木在春天的感召下迅速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非常形象生动。它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出生命的力度和速度,而且透过“抽出”这个词语,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新生嫩芽的尖角,春风中摇曳修长的枝条,彷佛还能够触摸到春天的小兴安岭中处处飘荡着的欣然而蓬勃的气息。

二、展开想象品画面

想像可以分为创造想像和再造想像。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指出: “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易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恰当的运用想象, 才能使没有生命的词语焕发出炫目的光彩,使机械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才能使学生从文字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课中,依托文本“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一个句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样的背?学生们于是展开画面的联想,回答道:“极其瘦弱的背”、“极其弯曲的背”“瘦骨嶙峋的背”甚至有学生答“看到母亲的肋骨”。之后,王老师又继续引导学生想象出母亲疲惫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于是一个饱经风霜、疲惫不堪的母亲形象就从一个简单的句子中浮现出来,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单薄的文字因为想象而变得立体且丰富起来,为学生领会慈母的伟大母爱和作者对慈母的感激敬爱之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品真知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阅读的过程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在文字与意象的转换中得到对语言蕴涵更鲜明、更形象的感受,才能真正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如《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绿色的办公室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这句话写出了清晨阳光的柔和与晨光中“绿色的办公室”宁静、舒适,喻示着这是个非常安全的地方。教学时,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先回忆平常洗澡时的情形和舒适惬意的感受,并由此引申开去,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沐浴”在文中是指“绿色的办公室”安宁、舒适地浸润在清晨阳光的照射和润泽之中,享受着晨光的柔和与抚爱。这样,以文字为桥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披情入文,从而真正地理解语言文字,融入文本,体会意境,有效感受作者的情感,实现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与碰撞。

四、联系语境品内涵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盯着字面,另一只眼睛要透过字面去发现它背后的秘密”。由于汉语言具有概括性强、一词多义、词性灵活等特点,使得许多词、句必须通过具体的的语言环境才能体会它们特定的意义和感彩的,如“骄傲”一词,即可以表示褒义的“自豪”之意,也可以表示贬义的“自满”之意。教学时只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才能确切地理解其意义、作用和运用的目的。例如:《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是“诡计多端”的意思,是个贬义词,为什么作者要用在自己身上呢?联系上下文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不仅写出了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而且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总之,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词语的组合排列,塑造了一个个逼真的形象,描摹了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激发人们的想像、体验,并引起共鸣。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美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管 华.走入文本,品词析句.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5.
马祝山.“字面”得来终觉浅.文理导航,2011.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