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牵住断句牛鼻子

牵住断句牛鼻子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24626 浏览:1162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目前忽视句读训练的文言文教学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重视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文言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文言语感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诵读法的贯彻落实为文言语感的培养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标 语感 心理机制 文言断句 诵读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现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必修目标,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表述,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关于“浅易”(“不太艰深”应该与“浅易”近义)文言文的评判标准,多年担任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的柳士镇教授分别从文章运用的词汇、出现的语法结构等五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解释,总之,据此要求的选文应该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的。
即使这样“浅易”了,但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能否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呢?恐怕不能。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便是明证;高考文言翻译平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均得分低下的事实更提醒我们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不重视甚至放弃“句读训练”恐怕难辞其咎。然而,多年来,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句读训练却似乎早已绝迹了。首先是教材中白文内容极少或者根本没有,有关句读训练的习题寥寥可数,且多集中在高中教材。其次是考试不重视,比如只考查文科生;或分值偏低,比如最近连续三年粤、湘、浙卷断句分值只占全卷的1/50。其结果,是老师、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文言文句读的学习,文言文的教学也就越来越吃力不讨好了。
但此种情况的出现,并不等于说句读方法不管用。事实上,句读训练的的确确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句读训练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

句读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功课。古人著书立说都文不加点,孙德谦曾经说过:“古书之流行,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诵读时,正宜自行圈点。盖一经句读,其书文义或者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联缀,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所以古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古人在教育子弟时,首先就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三字经》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古人把句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功课,说明了句读古书对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句读要求当然比断句高,我们现在一般只要求学生能断句。即使这样,怎么培养学生断句的能力我们却依然很茫然。看到最多的是这样的建议或做法:“文言断句三个原则:一、通读全文,……(一)根据词性、语序断句……(二)根据特殊句式断句……(三)根据固定格式断句……(四)根据对话、引用的词语标志断句……”充斥于各种教辅书籍甚至教科书的这些建议、做法往往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断句问题,舍去培养文言语感别无他途。试想,如果古人不是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语感,就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们描述的:“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有敏锐的语感?又怎么可能断好句读好书写好文章呢?

三、语文素养必须借助语感训练来实现

尽管《课标》不像《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那样多次提及语感,但不等于不重视语感更不意味着不要语感了。因为《课标》在提及“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的同时,紧接着就指出“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这不是“文言语感”是什么?只不过没有用“文言语感”这个字眼罢了。
另外,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语感包括文言语感,那么,他的语文素养就不会低。这一点与《课标》反复强调“语文素养”是一致的。因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涵盖面比语文能力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又不仅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这些解说,都意味着培养语感包括文言语感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反复训练和实践,形成文言语感的动力定型

语感是言语者的重要心理活动,文言断句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能保证断句的合理准确与迅速。所以,对文言语感进行深入地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要把握语感的本质特征,必须了解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根据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语言感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因素。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形成了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种言语活动就可以自动化的形式发生。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
语感的直接客体是语言文字,在文言文特别是文言断句学习中,感知的途径就是训练,通过在言语活动中反复练习和实践,对语言文字的组合规律,词句的意义在大脑中形成了动力定型,储存在大脑里,这样,人们在重新接受言语符号特性编码时,就会自动与言语动力定型相接触,经过动力定型过滤,迅速作出判断。
由此可见,只要对文言材料这一语言客体进行反复训练和实践,学生就有可能形成文言动力定型并予以储存。一旦接到对文言段落或篇章进行断句的要求,他就可以自动与储存好的文言动力定型相接触,经过过滤而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五、根据语感的心理机制,强化文言诵读训练

语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训练。鉴于诸如用心体验、思维训练等等方法早有人细说,在此,我们特别强调诵读,因为诵读是基础也是关键,强化诵读训练,可以说是牵住了文言语感培养的牛鼻子。
首先,诵读能品出文言的音乐美感从而帮助断句。著名的古代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先生是现当代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文字最有自觉意识和研究的学者之一(王元化先生语)。郭绍虞指出,中国语词具有弹性作用。也就是说,中国语词的流动性很大,可以为单音,同时也可以为复音,随宜而施,初无一定。他又指出,中国语言文字的单音缀和孤立的特性,格外能显示音节美。他甚至断言:“骈文之易于断句固不必说,即古文也是利用文字的特点,以使辞句之组织,不必用标点而读下去时自能得其句逗。我以为文言中这一点长处是最有关系最不可抹煞的。”
其次,诵读若能“因声求气”,文言断句就能事半功倍。古今学者都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姚鼐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里指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第三,养成诵读习惯,断句游刃有余。此点本无需赘言。但是,今天,琅琅书声在校园特别是高中校园日渐缺失,语文课堂已经日益让位于习题训练,早读渐渐变成默读或者浏览的时候,我们非常有理由呼吁:捧起书本、挺起胸膛、放开声音(笔者教学实践的一向做法)诵读文言文。当然,作为教师,应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练好的诵读习惯。
勤于诵读,牵住了断句的牛鼻子,积累了对文言文音乐性的敏感,也就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断起句来,就一定能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